浅论昭君出塞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
摘要 昭君出塞和亲,成就历史佳话。走进新时代,昭君出塞在思想、社会、文化和经济层面具有多维价值体现和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昭君出塞;和合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荆楚文化;文旅融合
作者简介 王克品,系湖北兴山县政协主席、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会会长
引言 公元前33年,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塞和亲,谱写了汉匈“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①的和平史诗,其非凡勇气与智慧铸就的历史佳话,历经两千余年积淀,已升华为博大精深、灿烂多姿的昭君文化。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深度审视昭君出塞蕴含的思想、社会、文化与经济价值,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昭君出塞彰显和合共生人文价值, 是新时代弘扬传承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典范案例
和合共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强调不同元素和谐共存、融合互补 ,蕴含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等丰富哲学内涵。昭君出塞的核心思想价值,正是在于生动彰显了中华文明“美美与共”②的和合思想。
和亲政策是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 区别于武力征服,和亲通过婚姻纽带建立亲缘关系,以情感化仇怨,以文化交流替代军事对抗。昭君出塞是汉匈政治领袖远见卓识的体现,更是昭君胸怀家国使命、秉承民族大义、主动跨越文化鸿沟、牺牲个人荣辱的壮举。她以“和亲策”实践,有效消解了汉匈之间的仇恨壁垒,开创了两族和平共荣的新纪元,是“和合”思想的鲜活典范。《汉书》《后汉书》等史料确证,昭君出塞后的三十余年间,汉匈关系臻于鼎盛,北方边境呈现出“数世不见烟火之警,牛马布野、人民炽盛”③的繁荣景象。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与文化成果加速向塞北传播,极大提升了汉王朝的凝聚力与影响力。战国至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大一统思想成熟的关键期。其后,蒙古草原上相继崛起的六大北方民族,与中原的互动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主轴。昭君出塞以其“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深刻实践,赋予了昭君文化“和亲、和谐、和美”的独特内涵,不仅是对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原则的经典诠释,更为新时代丰富和发展“和合”思想提供了历史镜鉴与精神源泉。
二、昭君出塞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推动当今人类社会和平共处共同进步的精神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现实判断,强调和平共处是根本福祉,倡导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促进共同发展。其核心——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凝聚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与文明精华,超越了地域、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为人类文明进步与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
昭君出塞串联长江黄河草原三大文明,成功实现汉匈安定和平,彰显了人类不同文明间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对待、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普世价值,其精神内核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昭君出塞是古代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典范,更是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利益交融、命运与共的重要精神指引。它昭示世人: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待是国际关系的基石,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是消弭隔阂的桥梁,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是长久和平的保障。昭君出塞蕴含的以和平方式化解争端、以文化交流促进互鉴的思想智慧,对当今国际社会具有深刻启迪:真正的和平源于对生命尊严的普遍尊重,在于面对分歧时寻求最大公约数,致力于弥合文化差异、珍视包容互鉴、化解文明冲突、管控摩擦争端、根除战争隐患,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持久和平与发展。
三、昭君出塞诠释奉献包容自强精神,是湖北加快支点建设打造长江文化高地的重要标识
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荆楚文化走世界”、推进荆楚文化传承工程,要求推出一批具有荆楚特色、长江元素、国家标准的艺术精品,推动包括昭君出塞在内的荆楚故事响彻全球,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高地⑤。
王昭君生于香溪河畔,自幼深受荆楚文化滋养和熏陶。其出塞壮举,彰显了“舍小我为大我”的爱国奉献精神,远适异域“从胡俗”⑥展现出自强不息品格。昭君与爱国诗人屈原以及当代三峡移民、抗洪英雄、抗疫英雄,共同构筑了荆楚儿女爱国奉献、自立自强精神谱系,是当之无愧的荆楚文化杰出象征。千百年来,歌颂昭君的文艺创作浩如烟海,体裁涵盖诗词(杜甫《咏怀古迹》、董必武《谒昭君墓诗》等)、戏曲、绘画、话剧(曹禺《王昭君》)、影视、动漫、游戏、短视频等。“王昭君传说”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历史记忆,更将昭君塑造成和平、美丽与智慧的永恒象征,极大地丰富了荆楚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时代内涵,必将为“荆楚文化走世界”注入新动能,是湖北加快支点建设打造长江文化高地的重要标识。湖北省政协月度协商会将“和平使者--王昭君”纳入荆楚文化重要标识名录⑦,为其新时代价值赋能确立了更高平台。
四、昭君出塞释放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是推动区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介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⑧昭君形象承载着个人容貌之美、心灵之美,其故事通向民族和谐之美、世界和平之美,天然契合“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的要求,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珍贵介质。
金色名片战略擢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昭君出塞是“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⑨的历史佳话。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推进荆楚文化传承工程,推动昭君出塞等故事响彻全球 。宜昌市确立“屈原昭君故里·三峡生态名城”的城市形象,制定《昭君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赋予兴山昭君文旅康养目的地功能定位。昭君村5A景区创建加快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20余项靓丽名片落户昭君故里。“昭君文化旅游节”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庆活动,昭君出塞沿线五省(区)文化旅游联盟,媒体联盟、文物保护联盟、铸牢联盟相继成立,合作成果丰硕。美丽经济蓬勃发展。以“昭君”为IP的高附加值、强带动性文旅商品体系日益成熟,“昭君酒”“昭君白茶”“昭君有礼”系列农特文创产品深受市场青睐。昭君文化论坛、“中秋月圆忆昭君”主题晚会、“昭君杯”系列赛事(广场舞、诗歌、合唱)、汉服巡展等活动常态化举办,有效实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昭君出塞路”成为文化旅游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品线路。随着郑渝高铁、沿江高铁以及沪蓉高速、十宜高速的全面建成通车,昭君故里进入国家立体综合交通网,成为连接“神武峡”,融入汉襄宜“金三角”,通达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重要节点。以香溪河为纽带,一线串珠(三峡大坝-长江-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神农架)的“香溪国家级昭君文化旅游走廊”,以“昭君出塞路”为轴线,一路三家多地((昭君老家-娘家-婆家宜昌市西安市呼和浩特市)“国家级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形成,并成为区域乃至全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经济样板。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昭君出塞所蕴含的和平理念、奉献品格、文化包容和发展智慧,持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芒。它从思想层面启迪我们弘扬“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在社会层面昭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路径;在文化层面筑牢长江文化高地的坚实根基;在经济层面引爆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劲动能。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昭君文化,让这一历史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必将为坚定文化自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卷94下第2830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班固《汉书》卷94下第2825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4、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10月25日;
5、中共湖北省委鄂发[2025]3号第9页,2025年2月4日印发;
6、范晔《后汉书》卷89第1988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7、《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会聚集打造荆楚文化标识协商建言》,《湖北日报》2024年12月4日;
8、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25日;
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