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昭君出塞

日期: 2025-07-18 08:57:48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两千多年来,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被各族人民以各种方式怀念和颂扬。昭君出塞,千古佳话,昭君文化积淀厚重。以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为主要内涵的昭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音符,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事例。

  昭君出塞,将长城内外相连,开创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和睦相处、互助共赢的模式。历史上,吟咏昭君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绘画镜铭、民歌传说等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昭君题材的各类作品仍不断增长,表明昭君文化蕴含的爱国、和平、友好、幸福的主题,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各族人民还通过建造纪念物的方式来颂扬昭君。在昭君的故乡、出塞地、出塞沿线地区,都有很多昭君纪念物。在包头地区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瓦当是昭君出塞历史的实物见证。目前能够找到文献记载和实物存在的11座可以确定的昭君墓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昭君墓、呼和浩特市东郊八拜村昭君墓、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朱堡村昭君墓、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坟,山西省朔州市青钟村昭君墓,陕西省神木县昭君墓,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昭君墓、保定市高碑店昭君墓,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昭君墓,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昭君墓、菏泽市东明县昭君墓等。其中,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历史记载最早、代表性最强,关注度最高。这些昭君墓所在地区,大都位于长城两边,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和民族交融地带。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在这些地区既有战争冲突,也有互市交融。昭君出塞,结束了汉匈长期战争和对峙的局面,带来了六十多年的和平友好局面,成为了民族友好、社会安定的象征。翦伯赞先生指出:“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昭君出塞,是各族人民向往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佳话,也是民族友好团结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昭君出塞被赋予民族团结的内涵与价值。周恩来同志曾称赞昭君是“为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有贡献的人物”。应周恩来总理嘱托,曹禺创作的历史剧《王昭君》,将王昭君由哭哭啼啼的悲剧形象转变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正面形象。这一时期,历史学家翦伯赞、林干,文学家田汉、邓拓等纷纷撰写昭君出塞的文章,形成了研究高潮,昭君成为历史上民族团结代表的形象得以确立。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依托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昭君墓遗址而建的昭君博物院,是集文物保护、收藏研究、馆藏展示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遗址性专题博物院,也是各地游客来到呼和浩特的打卡地之一。经过4次扩建提升,现已形成特色文化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有效平台。自1977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博物院已经接待了3000余万名观众。昭君博物院如今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基地。“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1999年呼和浩特举办了首届昭君文化节,至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25届,文化节以“弘扬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集理论研讨、旅游开发、民俗文化表演、招商引资等于一体。每年的文化节都成为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吸引了八方来客,成为呼和浩特市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对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展示民族交融与民族团结成果的平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在王昭君的故乡湖北省兴山县,每年都在农历的八月十五举办“中秋月圆忆昭君”系列活动。各项活动都以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为主题。此项活动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湖北省兴山县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之间的来往互动频繁,双方举办的“草原少年回‘姥家’、湖北少年进草原”双向交流活动已被纳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国试点示范项目,仅2024年就有鄂蒙两地3200余名青少年开展了9批次云端、线下交流活动。昭君墓所在的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与昭君出塞路沿线11个旗(县、市、区)建立联盟,组织青少年开展线上交流、“云端”活动,让相隔千里的青少年在“云端”聚会,增进友谊。这些活动强化了“各族人民一家亲”意识,引导各族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

  王昭君从长江流域的湖北兴山来到黄河流域的汉宫长安,又走向大漠草原。“昭君出塞路”全长约5000公里,贯穿鄂、豫、陕、晋、甘、蒙6省(自治区)10市(州)38县(区、旗),并与“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交会对接。昭君出塞沿线各地人民同以昭君为荣,以弘扬昭君文化为己任,共享昭君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自2019年以来,先后成立了昭君出塞路沿线产业联盟、昭君出塞路沿线旅游联盟、昭君出塞路沿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昭君出塞路沿线媒体联盟和昭君出塞路沿线政协主席联席会议。“昭君出塞路”沿线地区的联动与经济文化开发,既是昭君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深化经贸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共享发展机遇的体现。昭君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凝聚力和转化力在现代社会继续绽放光彩,展现魅力。

  昭君出塞不仅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而且走出国门,产生了世界影响。早在奈良时代(710—794)昭君出塞的故事就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中“琴歌马上怨,杨柳曲中春”便指昭君出塞。此后,历代日本人以诗歌、故事、小说、散文、戏曲、绘画等多种方式讲述昭君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学家有吉佐和子和井上靖分别创造了小说《落阳》和《明妃曲》,借昭君故事控诉战争带来的灾难,畅想战后的美好生活。昭君文化也传到了朝鲜半岛。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者崔演、金昌业、许葑等都写有咏昭君诗。昭君文化在越南也得到了广泛传播。阮朝中后期文人杨叔珨的诗集《闲中咏古咏史》收录了七首昭君诗。他赞扬昭君对和平的贡献堪比长城:“胡有戎兵汉女兵,栉巾亦可作长城。满朝文武当多谢,免得风沙塞外行。”喃传《王嫱传》在越南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19世纪初,英国汉学家德庇时将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汉宫秋》译入西方,此后,昭君文学作品大量译入英语世界。西方汉学界也有不少关于昭君的专门研究。2009年,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组委会将“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评为“特别贡献奖”,在全球化背景下,昭君出塞所蕴含的和平、友爱、和谐、发展的理念更加彰显其价值。

  (作者:王绍东 系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