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协商建言| 贺军:将昭君文化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

日期: 2025-09-03 15:39:08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贺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际凯 通讯员郑轩)“近年来,我们深挖昭君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基因,将其打造为湖北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精神标识,通过系统构建校外教育体系,持续强化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与认同,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9月2日,在湖北省政协“加强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月度专题协商会上,兴山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贺军说。

  贺军介绍,两千多年前,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开启了南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篇章。作为昭君故里的兴山县,当地聚焦昭君文化中“民族团结、家国大义”的精神内核,深度激活王昭君纪念馆、民俗博物馆、巴兴归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核心场馆教育效能,构建“场馆+阵地+活动”教育矩阵,以场馆为支点,联动同心广场、青少年宫等阵地,打造“石榴籽景观”“民族文化长廊”等沉浸式场景,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持续开展“中秋忆昭君”“昭君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吸引30余省市万余名各族青少年参与,有效扩大了民族团结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兴山当地还打破地域界限,牵头联合开发“重走昭君出塞路”研学产品,组织内蒙古青少年访鄂、兴山少年赴草原等双向交流活动,组织兴山与呼和浩特、乌海等地青少年开展“共绘昭君情”“同上微队课”等活动,推动兴山实验小学、昭君中心小学与内蒙古玉泉区等地学校“手拉手”,通过书信、互访等形式共讲“昭君出塞”“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故事,让共同体意识在互动中融入各族青少年血脉。截至目前,“草原少年回‘姥’家”“湖北少年进草原”双向交流项目实现线上交流4万余人次、线下交流3000余人次。

  为了更好地挖掘昭君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基因,贺军建议,在省级层面编制相关规划,明确昭君文化在铸牢教育中发展路径,协调组织指导开展昭君文化理论研究,打造标准化“行走的思政课——昭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学课程体系。通过省级教育平台,统一管理和协调全省的昭君文化教育资源,通过组织编写相关读本、建设“昭君文化暨民族团结教育云平台”,举办昭君文化特展等,将昭君文化打造成享誉全国的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