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先:昭君故里闹元宵
在昭君故里湖北省兴山县,正月十四、十五的昭君广场,宛如一扇通往温暖与欢乐的时光之门,开启一场盛大的民俗狂欢,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永恒的温暖归处。“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当夜幕如轻柔的幕布缓缓落下,元宵盛宴的大幕便在这诗意的氛围中徐徐拉开。广场四周,大红灯笼依次亮起,好似寒夜中跳跃的温暖火种,它们的红色光晕相互交织、晕染,将整个广场幻化成一个如梦似幻的橘红色世界。人们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团圆喜乐的氛围里,回归到最本真的幸福模样。
广场中央,昭君雕像静静伫立。她怀抱琵琶,裙裾似在微风中轻轻飘扬,眉眼间满是温柔。在灯光轻抚下,雕像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与身边欢闹的人群一同沉醉于这美好的节日。她犹如一位无声却深情的守护者,静静凝视着世间的烟火,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历经无数个春秋,始终不渝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传统与美好,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兴山人的成长与传承。
舞龙队伍在雕像前的空地上蓄势待发,金黄的龙身好似被阳光长久眷顾,即便在暮色中也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每一片龙鳞低吟着古老而神秘的传说。“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刹那间,激昂的锣鼓声如惊雷般轰然乍响,瞬间点燃了整个广场的热情。舞龙的小伙子们个个精神抖擞,他们的臂膀肌肉紧绷,每一块线条都充满了蓬勃的力量感,步伐矫健有力,手中的巨龙随着鼓点上下起伏、翻腾舞动。龙首高高昂起,龙须随风肆意飞扬,时而如蛟龙出海,破浪勇猛前行;时而似飞龙在天,直上浩瀚云霄。围观的人群爆发出阵阵震耳欲聋的喝彩,孩子们兴奋地骑在父亲肩头,小手拍得通红,那清脆的笑声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这舞龙表演,不仅仅是力量与技巧的精彩展示,更是兴山人民对传统文化坚定传承的生动体现。在兴山,舞龙是对自然敬畏与感恩的虔诚表达,人们深信龙能呼风唤雨,舞龙可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承载着兴山人民对美好生活最质朴、最纯粹的向往。
与舞龙相呼应的,是灵动活泼的舞狮表演。舞狮者配合默契无间,一人在前灵活地掌控狮头,模仿狮子的各种神态,眨眼睛、耸耳朵,每一个细节都演绎得惟妙惟肖;另一人弓身于后,精准地操控狮尾,与狮头的动作紧密配合,相得益彰。狮子时而欢快地跳跃,时而悠闲地摇头摆尾,还不时与观众热情互动,它跑到人群前,用狮头轻轻蹭蹭小朋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欢乐的氛围弥漫全场。当狮子一跃而起,去摘取高悬的“利是”时,全场气氛被推向了又一个高潮,人们的欢呼声、掌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好一幅“狮舞元宵乐,人欢盛世春”的欢乐景象。舞狮在兴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狮子被视为祥瑞之兽,舞狮寓意着驱邪避灾、吉祥如意,人们通过舞狮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将这份传统的祝福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采莲船也悠悠“划”来,彩绸装饰的小船在“水波”中轻轻摇曳,充满了灵动之美。划船的姑娘身姿轻盈,眉眼含笑,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仿若从水乡画卷中走来的仙子。船边的艄公手持船桨,一边熟练地划动,一边幽默风趣地与观众打趣,讲着俏皮的方言笑话,惹得众人捧腹大笑,他们的表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水乡风情,人们瞬间置身于“小船摇曳水云乡,采得莲心满袖香”的美妙意境之中。采莲船表演源于兴山的水乡生活,是对当地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它不仅展现了兴山的自然风光,更体现了兴山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精神,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条坚韧而温暖的文化纽带。
广场的另一边,猜灯谜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盏盏花灯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下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谜条,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向人们发出神秘而诱人的邀请。老人们戴着老花镜,眉头微皱,神情专注地端详着谜面,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岁月的沉淀让这份热爱更加深沉;年轻人则三两成群,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激烈碰撞,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传承的热情。当有人猜出谜底,兴奋地跳起来,那欢呼雀跃的模样,收获了世间最珍贵的宝藏。猜灯谜,是智慧的较量,也是文化的传承。在兴山,灯谜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的巧妙运用,也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让古老的文字在这元宵佳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恰似“妙谜巧思添雅趣,古韵新辉映上元”,成为兴山文化传承的独特载体,在岁月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非遗记忆美食区,毛狗团子、香溪醪糟、玉米浆粑粑、兴山麻叶儿等特色美食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一口口热气腾腾的大锅,飘散出诱人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是故乡的召唤。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来嘞,尝尝这刚出锅的毛狗团子,软糯香甜!”食客们大快朵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小小的美食,承载着兴山人民的乡愁与记忆,每一口都是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让人不禁想起“乡味入肠情愈切,元宵佳节念归期”。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兴山文化的一部分,它们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蕴含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和对土地的感恩之情。毛狗团子的独特配方、香溪醪糟的醇厚口感,都成为兴山人民心中最温暖、最难忘的记忆符号,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而花灯区更是一片璀璨夺目,似天上的银河落入人间。蕴含蛇形态的各种彩灯以及踩踏炫灯在花灯区蜿蜒,将天上璀璨光华毫无保留地搬入人间。孩子们在花灯间穿梭嬉戏,笑声回荡在整个区域,大人们则在一旁微笑着欣赏,眼中满是幸福与欣慰。这些花灯不仅是美的展示,更象征着兴山人火红的生活和美好的祝福,正所谓“花灯绚烂映蛇年,福运绵长岁月甜”。在兴山,制作花灯是一项传统技艺,每一盏花灯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从选材时的精挑细选,到造型设计时的独具匠心,再到绘制图案时的细腻笔触,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它们照亮了元宵的夜晚,也照亮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兴山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舞台之上,首先登场的是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她怀抱古琴,指尖轻拨,《昭君的琵琶》的旋律如潺潺流水般倾泻而出,时而悠扬,时而激昂,让人心旷神怡。古琴音乐在兴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方式,承载着兴山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紧接着,一群舞者鱼贯上台,他们的舞姿轻盈灵动,动作整齐划一,旋转、跳跃间,彩带飞扬,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舞蹈中融入了兴山当地的民间舞蹈元素,如薅草锣鼓舞的动作、摆手舞的韵律,展现了兴山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气质。
独唱歌手走上舞台,他一开嗓,那富有穿透力的声音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耳朵,歌声在广场上空回荡,或深情款款,或高亢激昂,观众们沉浸其中,听得如痴如醉。随后,一对男女歌手走上台,开启了情歌对唱。他们的歌声一唱一和,默契十足,眼神交汇间满是深情,将爱情的甜蜜与美好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的情侣们纷纷握紧了彼此的手,沉浸在这浪漫的氛围中。音乐在兴山的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独唱还是对唱,歌曲的内容往往与兴山的山水风光、爱情故事、劳动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此时,一阵激昂的唢呐声响起,吹唢呐的艺人鼓起腮帮子,手指在音孔上灵活跳动,欢快的曲调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人们忍不住跟着节奏摇摆身体。唢呐在兴山的红白喜事、节日庆典中都不可或缺,它的声音高亢嘹亮,能够传达出各种情感,是兴山人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紧接着,非遗锣鼓传承人们登场,他们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飞,重重地敲击在鼓面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鼓手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热情,每一次击鼓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传承着先辈们的精神。兴山的非遗锣鼓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它起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庆祝节日、表达喜悦的方式,承载着兴山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精彩绝伦的表演接连不断。一段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一群身着华丽汉服的女子莲步轻移,缓缓走上舞台,她们仿佛是从历史的画卷中款款而来,每一步都踏出了千年的古韵,带着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韵味。
为首的女子扮演王昭君,身着一袭月白色的齐胸襦裙,裙身绣着精致的花鸟图案,随着她的走动,丝线闪烁着微光,将春日的烂漫一针一线地绣在了裙上。她怀抱琵琶,身姿挺拔如松,却又不失女子的柔美,那微微抬起的下颌,恰到好处地展现出自信与端庄,演绎着昭君出塞时的坚定与勇敢。她的手臂轻轻摆动,衣袖如行云流水般飘动,手中的琵琶似有灵性,每一次拨弦,传说着那段千古流传的传奇故事。她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温柔,偶尔轻轻蹙眉,似在思念远方的故乡,又似在感慨岁月的沧桑变迁,将王昭君的形象扮得入木三分,让观众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昭君出塞的历史画面。
跟在她身后的女子们,服饰各不相同,却都同样精美绝伦,像一朵朵盛开在历史长河中的花朵。有身着绯红交领襦裙的,那鲜艳的色彩如燃烧的火焰,裙摆上的金色刺绣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她莲步轻移时,裙角飞扬,似是将天边的晚霞披在了身上,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活力与热情,展现出古代女子的娇俏与灵动。还有身着淡蓝色曲裾深衣的,她的步伐轻盈而稳健,深衣的线条流畅自然,将她的身形勾勒得更加温婉动人,她的长发如瀑布般垂落在身后,发间点缀着的珠翠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似一首美妙的乐章。她微微屈膝行礼时,动作轻柔而标准,眼神低垂,尽显优雅礼仪,让人感受到古代女子的温婉与端庄。
她们在舞台上排列成优美的队形,时而整齐地转身,展示汉服的背部设计,那精致的盘扣、飘逸的腰带,无一不彰显着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而两两相对,微微屈膝行礼,动作轻柔而标准,展现出古代女子的优雅礼仪,传承着千年的文化传统;时而又手牵手围成一个圈,轻盈地旋转起来,宽大的衣袖和裙摆如盛开的花朵,在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一幅流动的画卷。她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每一个表情都恰到好处,仿佛穿越到西汉,成为了古代仕女的化身,将汉服的韵味和仪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沉浸在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之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台下的观众们被这精彩的汉服展演深深吸引,他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着台上的女子,眼中满是惊叹与赞赏。孩子们兴奋地指着台上,向父母询问着汉服的名称和款式,好奇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老人们则微微眯起眼睛,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从这些年轻的身影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希望,岁月的皱纹里都洋溢着满足;年轻的情侣们相互依偎,共同沉浸在这如梦如幻的场景中,感受着传统文化带来的浪漫与美好,爱情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更加甜蜜。整个昭君广场上,除了舞台上的音乐声和女子们轻盈的脚步声,只剩下观众们此起彼伏的惊叹声,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所有人都被汉服的魅力所征服,沉浸在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之中,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
与此同时,昭君广场外的香溪河道里,音乐喷泉如梦似幻。随着悠扬或激昂的音乐旋律,水柱翩翩起舞,时而如银蛇舞动,直冲云霄,展现出力量与灵动之美;时而如仙女散花,纷纷扬扬洒落,营造出浪漫而梦幻的氛围。五彩的灯光映照在水柱上,折射出斑斓的色彩,与广场上的热闹景象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喷泉映彩香溪畔,灯火辉煌广场前”的绝美画卷。音乐喷泉不仅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兴山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象征,它与传统的民俗活动相互交融,展现了兴山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独特魅力,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夜渐深,广场上的热闹却丝毫未减。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五彩斑斓的光芒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将整个广场装点得如仙境一般。昭君雕像静静见证着这一切,古老的习俗与现代的欢腾在这里完美融合,谱写出一曲永恒的乐章。这场元宵盛会,是兴山人民对传统节日的深情守护,是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赞美。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亲情的温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希望与美好。在这灯火辉煌的广场上,每一个瞬间都被定格成珍贵的回忆,成为兴山人民心中永恒的节日印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和发扬这份独特的文化宝藏,让兴山的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来源:“海仙文苑”公众号)
作者:孙海先,湖北兴山人,1968年生,现为兴发集团宜昌能兴售电公司职工。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级公开出版物发表作品1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