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韩永强:人文香溪

日期: 2024-05-09 09:51:33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作为长江最“秀珍”的一级支流香溪,它比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更有个性,它从扑朔迷离的源头一问世,就注定了它的人文使命不同凡响。

  穿越神农架的木鱼小镇,沿着山地向北3公里进入大山,就走进传说中“野人”出没的地方。一个人迹罕至而肯定没有鱼也没有房子的地方,却偏偏有“木鱼寨”的名字。木鱼寨的边缘,有一片杂乱的乱石堆和低矮的灌木丛生着。莽莽大山里,这样的地方比比皆是。这里却偏偏有五六处不起眼的泉眼,傍着灌木,挤过石罅,咕嘟咕嘟地涌出清亮亮的泉水,并且经年累月,不知疲倦。

  几处泉水很细小却颇有灵性,从石缝里挤出来之后,不约而同锁定了一个目标,纷纷跳过错落的乱石堆和树根的羁绊,选定了离泉眼二三十米的一个洼地,汇集成一个轻轻浅浅的池塘。池塘不足半亩,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历史”却对它赋予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传说”。在“传说”中,它变身炎帝神农氏采药归来的洗药池,药材的味道让池水香气氤氲。药草的汁液让池水尽得百草之精华,尽融神农之精神,人们畅饮之后,会貌美如仙,德厚如山。

  池水漫溢而出,香气随流水汩汩而去,曲尽蜿蜒而逶迤成为一条香雾袅绕的小溪,人们识其味,便以“香溪”名之。地质学家勘探后认定,那几处不起眼的泉眼就是香溪发源地。著名诗人徐迟慕名而来,绕着泉眼徘徊,激动之中一挥而就“香溪源”三个大字。

  香溪源头,奇峰竞秀,林海深处,云游雾绕。林间野花竞放,山中溪流纵横。幽谷清溪,香花遍野的灵秀之地,应该是溪水终年飘香的真正原因。傍溪而居的人们不以为意,因为小溪流淌了几十里之后,邂逅了一个“宝瓶村”。村里有个叫昭君的姑娘,几乎天天在小溪里为家人浣洗衣裳,被街坊称道。勤劳的昭君,被溪水浸润被山里阳光沐浴,出落成旷世美人。

  因为大美,昭君如同凤凰飞进了大汉的宫闱之中。在边境狼烟四起的关键时刻,昭君挺身而出大义和亲。在毡幕风沙的塞外高原荒凉里,昭君如同家乡的那条小溪一样,把清凉和温柔、坚韧与执着,把大爱点点滴滴渗透进茫茫戈壁,蓊郁出民族和睦的如毯绿茵,赢得了高原民族源自内心的崇敬和热爱。

  昭君别乡无归期。故乡的亲人在她浣纱的小溪旁,经年累月殷殷翘首期盼着。溪水饱含着昭君留下的馨香弥散开来,终年香雾袅绕,把亲人们带进了昭君的世界,于是香溪有了“昭君溪”的美名,也有了华夏大地上江河中“香溪”的大名。

  作为河流的香溪,从主源东河源出湖北神农架木鱼寨,西南流至兴山县,转南流入秭归县境,于长江西陵峡口香溪宽谷注入长江,长度不到一百公里,流域面积仅为3100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的两条小溪流,流域面积也没有超过300平方公里。这样的溪流,虽然是长江三峡西陵峡里较大的一级支流,但实在不能赞其“蔚为大观”。而作为“人文香溪”,香溪无疑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汤汤大河。

  香溪源头是“神农氏”的故乡,即使溪流的源头,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在民族记忆中,神农氏是人更是“神”。人们都相信他的肚皮是透明的,他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自己肚子里的反应。因此他就能分辨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能吃。凭借天赋,他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完成了中国汉族农业社会的架构组合。神农氏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等等,对中华文明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三皇”之一。

  今天的神农架是国家森林公园,其中的动植物据不完全统计,有高等维管束植物199科872属3183种,真菌、地衣共927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76种,如珙桐、光叶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香果树等;属于神农架的鄂西特有植物42种,如汉白杨、红坪杏等。神农架还是中药材药用植物宝库,药用植物超过1800多种,以“天然药园”驰名中外。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金丝猴,除了四川、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有其行踪,主要分布在神农架。金丝猴主要栖息在神农架海拔1700-3100m之间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种群达到1200余只。

  神农架至今还有困扰着人类学家的“野人”之谜。位于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的“板壁岩”,崇山峻岭中,箭竹林漫山遍野,密不透风,如同一个自成一体的“王国”。人类学家和探险人员,多年来在板壁岩的箭竹林中,经常发现野人的毛发、粪便和竹窝等踪迹。经过科学鉴定,野人的毛发无论表皮,还是髓质形态,或是细胞结构均优于高等灵长目动物。这样的结论,不仅吸引着科学考察人员,更有海内外游客怀着好奇心前往神农架,想一睹“野人”真面目。在神农架众多的动物中,神奇的“白化动物”,也倍受专家和游人注目。

  无论“野人”存在与否,还是“白化动物”如何让人费解,抑或金丝猴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孑遗植物,还是神出鬼没的“涨水泉”和奇峰怪岭山川地貌,无不构成了香溪源头光怪陆离的人文和自然的神秘氛围。

  香溪一路飘香蜿蜒到兴山的千年古寨宝瓶村,邂逅了绝色美人王昭君,“人文”的魅力更是得到鲜活的彰显。因为昭君,兴山境内的香溪流淌的不再是溪水,而是写满了昭君故事的传奇。潺湲而去的香溪,每一段或平缓或湍急的章节,都有昭君靓丽的形象。昭君离别故乡时洒下的泪珠,一滴滴演绎了一个飞珠溅玉的“珍珠滩”;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昭君的回水处,上演了“小礼”和“大礼”的悲喜剧;依傍着香溪岸边有一小片树林,陪护昭君进宫的仕女见昭君泪痕满面,专门在树林里为昭君补妆,小树林就成了日日溢香的“粉黛林”……每一个地名都是一个传奇,每一个传奇都镌刻着乡亲们对昭君的记忆。

  “桃花鱼”名鱼而非鱼。清朝有人题诗曰:“花开溪鱼生,鱼戏花影乱,花下捕鱼人,莫作桃花看。”这种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的远古生物,本来生长在古老归州的一个小潭里,与昭君和香溪相去甚远,但是昭君故里善良的人们,依然把她与昭君关联到了一起。传说昭君出塞前,从京都返乡探亲,泣别乡亲之时,正值桃花盛开之际,昭君念及从此永别故土,不觉泪如雨下,泪珠与水中的桃花漂聚在一起,化成了美丽的桃花鱼。

  每年桃花盛开,桃花鱼凌波起舞的日子,归州人就会来到桃花鱼潭拜见桃花鱼。一朵朵状如桃花的桃花鱼,在清澈见底的桃花鱼潭里舞姿曼妙,人们眼中就会含着热泪喃喃低语:昭君娘娘啊昭君娘娘,恭迎您回家省亲。那份真挚,那份亲昵,在一千多年的坚守中,感天动地。

  香溪在西陵峡口奔向长江怀抱里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创造一个与昭君息息相关的神话传奇。大凡支流汇入主流时,都会因为交融而产生碰撞形成涌浪,唯有香溪融入峡江时波平浪静。

  传说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昭君登上了皇家画舫,故乡从此只在梦里才得见了。悲从中来的昭君掩面而泣,泪如雨下。送别的亲人匍匐在岸边的沙滩上,,呼唤着昭君的乳名,大放悲声。一时间万里晴空忽然为之变色,香溪和峡江情不自禁相拥而激荡,波涛翻滚。昭君怕巨浪伤及亲人,大声呼唤亲人们“免朝!免朝!”正欲汹涌而来扑向河岸的大浪,听见昭君的“免潮!免潮!”的呼唤,立马止住巨浪,偃旗息鼓,化作微澜。从此之后,香溪河口不再有浪,成为江河交融波平浪静的罕见奇迹。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昭君,她的美绝不只是有“落雁”的容颜,而是有敢于舍生取义的大义担当!唐朝诗人张仲素有乐府一首,对昭君出塞的意义给与了充分肯定:“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这样祥和的山水田园画卷,完全是昭君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换来的。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以“史记”之笔,记载了昭君出塞后的汉匈之间关系:“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凸显了昭君和亲的意义。

  后人研究认为,昭君品格和操守的养成,与另一个依傍着香溪而居的先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昭君出生的288年前,与她相距仅仅二三十里地的香溪岸边,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屈原。屈原的家国情怀,屈原的卓越才华,屈原的以身许国,是屈原故里人最崇敬的人生楷模。香溪河的水,浸润着昭君,给了她无与伦比的大美;屈原的人格操守,却给了昭君不可逆的精神营养。屈原强烈的家国情怀种子,自小在昭君心底发芽生根,因此才有昭君这个弱女子,面对民族危急时刻的大义凛然。

  屈原的村庄也是香溪孕育的。据《水经注》记载,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被重重大山包围着的“乐平里”,因为有香溪的滋润,诞生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诞生了杰出的追求“美政”屈原,诞生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后人为了纪念屈原,把乐平里改名为屈原村,学者和旅行者们,依然把屈原村称之为乐平里。

  柑橘花盛开的季节,打开香溪的一个扉页,遇见一条更清浅的叫凤凰溪的小溪,被“七里峡”护卫得清清白白。屈原的追寻者穿越七里峡之后,忽然间峡尽天开,平畴沃野扑面而来。一座高六七米,阔十余米的三层重檐压顶的仿古牌坊,赫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器宇轩昂的牌坊正中,红底黑字的“乐平里”三个大字,十分醒目。这座建于1982年的朱红牌坊,是乐平里最重要的地标之一。牌坊左侧立有一块石碑,镌刻着于立群先生早年题写的“屈原诞生地”几个厚重的隶体字。来乐平里拜访屈原的人,都会以“乐平里”牌坊为背景,留下永恒的记忆。

  乐平里的屈原庙,不仅是屈原村的另一个地标性建筑,更是屈原村村民们的精神高地。现在的这座屈原庙,是1980年由秭归县人民政府拨款,乐平里的村民自愿投工,将濒临颓毁的老屈原庙迁徙扩修而成的。庙是新修的,但是庙的基石和庙中的石碑,都是从屈原祖宅香炉坪老屈原庙搬过来的。迁徙扩修的新屈原庙,坐落在屈原村的伏虎山山头上。伏虎山并不高大,但是因为周边没有遮蔽物,兀立的屈原庙犹如一尊神端坐其上,俯瞰着乐平里的一马平川,威武庄重。新建的屈原庙,为小青瓦砖木结构,白墙青瓦,猫拱式山脊,飞檐翘立,墙体彩绘淡雅素净,为民间寺庙风格,朴素而庄严。门楣上的“屈原庙”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的遗墨。

  屈原庙内那个二十平方米的天井有些促狭,却是屈原庙里最重要的精神祭台,更是乐平里诗意的源头。据史料记载,从唐天宝年(公元742年)起,乐平里的农民就开始在每年农闲季节,仿离骚体创作诗词,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祭日,乐平里的农民们,总是相互邀约着来到老屈原庙,以诗词唱和的方式,凭吊缅怀屈原。至明末清初,民间吟诗相互切磋,逐渐形成体制,并以“骚坛”名之,延绵到清朝末期。1982年,在政府支持下,乐平里的农民把传统“骚坛”恢复。在谭光沛先生和他那批志同道合的老一辈农民们努力下,乐平里一大批青年农民也纷纷聚集到骚坛的旗帜下。屈原庙建了新苗,每年端阳节举办的“骚坛诗会”方兴未艾。到了五月初五,“社员”们总是自发地来到屈原庙里,面对屈原像端端正正地鞠一个躬,再诵读自己一年来精心创作的诗作。这些诗作以骚体为体例,内容或缅怀屈原大夫,或颂扬屈子风骨,或讴歌故里山川风物、世俗新风。

  因为承袭时代久远,还因为佳作纷呈,更因为根植民间而格高韵雅,“骚坛”不仅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的美誉,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习俗”中,“骚坛诗会”作为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而大放异彩。在“骚坛”的影响下,写诗、读诗、吟诗成为乐平里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屈原那颗诗歌的种子,在乐平里的土地上生长成参天大树,繁茂蓊郁地婆娑在香溪河边乐平里诗意的风光里。

  屈原村的村民们敬仰屈原,对村子里留下的有关屈原的遗址遗迹珍爱有加。千年古井“照面井”的井水,至今清澈透底,光可鉴人;“读书洞”的岩洞里,总有学生诵读《橘颂》或者《九章》的朗朗回声;“帘滴珍珠”的钟乳石上,滴答滴答的山泉流淌出诗歌的音韵……响鼓溪旁,后人树立了一个长长的碑廊,百首骚体诗也道不尽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

  行走在屈原的村庄,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每一块石头都有传说。屈原老宅早已消散在风雨里,老宅门前的“玉米三丘”里碧绿的秧苗,依然拔节着屈原为父老乡亲寻来的良种;荡漾着春水的乐平里田畴里,躬耕的老牛默默无语地拉着犁铧,不知疲倦地讲述着匪夷所思的“灵牛耕田”的故事;半个月亮爬上了照面井的天空,映照出屈原行吟泽畔仗剑而歌的伟岸;擂鼓台的花岗岩苍老了岁月的容颜,而铿锵有力的鼓点却依然如黄钟大吕,激励乡亲们保家卫国奋力杀敌;屈原庙里一声“魂兮归来”,门前的千年黄角树也落叶纷纷,犹如乡亲们滂沱的泪雨……

  一盏盏雄黄酒祛病消灾,一束束五月艾驱邪除晦,一个个感恩粽义重情深,一幅幅端阳联墨浓意酣,一声声我哥回感天动地,一曲曲招魂歌痛彻肺腑……每一个习俗都是在缅怀“一生清醒一生忧”的屈原,每一个传说都为了彰显屈原“千古忠贞千古仰”的人格操守。

  世界上的江河不计其数,有的一去千万里浩浩汤汤,有的纵横八荒汪洋恣肆;有的破峡穿岩云开日出一路高歌,有的润泽城市乡村丰满尘世烟火喜乐人生。可是有哪条江河能与香溪媲美?不足一百公里的长度,仅仅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既有历史中“人神合一”的神农氏,又诞生了一个世界文化名人屈原,还养育了一个貌美如仙,勇于担当的和平使者王昭君。

  人文香溪,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