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凝华:难忘兴山那些事

日期: 2024-04-10 15:45:26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1978年,作者在昭君村前留影

  看了2023年8月23号中央电视总台新闻台播报的《走进县城看发展》的专题新闻,其中报导了“宜昌兴山”。好久没有到兴山了,在电视上看到兴山县近年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景象,真叫人感叹不已!

  兴山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当年的兴山,人穷地贫,交通极不方便,运粮运货主要靠人用背篓背。现在的兴山,不要说公路村村通,高铁都修到兴山县城!过去险峻的山势、奔腾的流水,形成了今天旅游业的优势,给兴山人民带来了财富;兴山的历史文化、昭君故事、高颜值的绿水青山吸引了众多游人到兴山拍照打卡。  

  兴山的变化真是太快了,太美了!兴山人民真是了不起。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因为我曾经在兴山工作过十年。这使我想起了在兴山工作的那些年、那些事,试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提灯夜访万能安  

  万能安老人是兴山古夫平水公社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他的事迹被登上了《宜昌报》、《湖北日报》,乃至《人民日报》。于是,我和我的同事吴道周去采访他。我们走到他的村子时,已是深夜,看见田里还有个人影晃动。走近一看,原来是万能安老人在锄地,他在深更半夜还在为生产队忙农活。我们在生产队里住了三天,和他一起参加劳动,了解到他许多感人事迹。 

  万老是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干起活来像年轻人一样,快捷而麻利,我和吴道周都跟不上。到了晚上,他还时时提灯夜战,他说:“日夜不歇也嫌时间短”。平水公社西临神龙架林区,山大人稀,面积150.32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仅27人,被称为“穷山恶水”之地。他所在的古井坪大队一生产队缺水十分严重,为了改变家乡面貌,他独自一人,攀登上悬崖,寻找水源,开始了在山崖上琢壁开渠工程,后来,他的家人也参加进来。万老被大家誉为“当代愚公”,愚公精神感动了群众,乡亲们也都组织起来,和他一起开山挖渠。在工程关键的时刻,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在南山半崖垒起一座一丈七尺高的石墩,再架引水槽,崖下面是绿荫荫的深潭,石头运不上去,他就从石墩基脚开始垒起一条运石路,路随着石墩升高,一层石头一层路,十分艰险。一次,他用撬杠掀石头,因为用力过猛,连人带杠扑了下去,滚到半山崖,被一棵树挡住,才幸免于难。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拉上来,十分紧张,关切地让他去休息,他回答说:“这怕啥,掉下去了,我就革命到底了!”

  春去冬来,寒暑无阻,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辛苦劳作,万老和乡亲们开渠长达1千5百多米,终于把红岩河的水引到了古井坪,解决了8户人家30多人及牲畜的饮水问题,还改水田近40亩,使只能靠下雨天的那点水来种冷水谷的自然村庄,种出了成片的水稻,使家乡人吃到了大米。 

  今天的人可能不知道,当时的山区,由于缺水,一般的农作物是苞谷、土豆,稻米是极少见的,吃到大米是很稀罕的事,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米饭。在平水能够吃上大米,的确是创造了奇迹。当兴山县修红岩河水电站时,这条水渠还起了重要作用。我和吴道周经常谈起万老,他还在2012年《香溪河》上吟诗,回忆我们提灯夜访万老的事,好像就在昨天。今天兴山的奇迹,就是有万能安、龙天银这样的人、这样的兴山精神创造出来的!

  抵足合写《李来亨》

  在华中第一峰——神龙架的旁边,在兴山县南阳公社,有一座英雄的山,叫茅麓山。这里方圆百里绝壁耸立,云雾浩渺,山峦迭苍,飞瀑直泻,地形十分险要。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著名将领李来亨,曾在这里创立抗清根据地,坚持了十三年抗击满族贵族统治的武装斗争,在我国农民起义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李来亨,陕西清涧人,是李自成的侄儿李过的儿子,崇祯初年跟随李自成在陕北起义。李来亨少年英俊,长于射骑,每战奋勇杀敌,号称“小闯王”,在农民军中享有威名,成为李自成手下的重要将领。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遇害后,李来亨从长期作战中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建立根据地。于是,于1652年春到川鄂交界的荆山、巴山、巫山、武当山四大山系之间的广阔地带,率军创立抗清根据地,号称“夔东十三家”,设帅府于兴山县茅麓山主峰七连坪,成为当时抗金斗争的中坚力量。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和吴道周登上海拔1600米的茅麓山主峰七连坪,“圣帝行宫之碑”,首先映入眼帘。它是李来亨建帅府时雕刻的,高三米四,宽一米。碑文记载着由李来亨统辖的各路将军和总兵的名单,清晰可认。在这里,还看到了残存的帅府阅兵楼、演武厅以及军械所、火药房的墙基,出土的铁砧、弹丸、箭镞等。穿过七连坪主峰,就是茅麓山的要道百羊寨口,提起“百羊”之名,还有一段故事呢。有年,清军围剿农民军,用重兵把守这个寨口,农民军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夜间,把百来只山羊的角上挂上灯笼,擂鼓呐喊,驱羊下寨口,佯作突围,同时,集中兵力,从西门出击,重创清兵,百羊寨由此得名。 

  走近茅麓山的民众,他们会给你津津乐道的讲述很多当年农民军屯兵农耕的故事,并拿出出土的铁锄、铁犁等生产工具,请你鉴赏。为了长期坚持抗清斗争,李来亨在茅麓山实行一边生产一边打仗的屯田练兵措施,使莽林连绵、人烟稀少的茅麓山区,成为粮丰菜足的基地,解决了农民军的的食物供应。至今这里的萝卜河、仓米河皆因当年粮菜丰收而取的名字。来到萝卜河畔,孩子们还会对你唱这样的童谣: “小闯王,进山寨,种田打仗样样来,人吃萝卜马吃菜,一个大萝卜,吃了两天还有半丬在。” 

  1664年农历八月初六,由于清军以20万兵力围剿起义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连坪帅府被攻破,李来亨宁死不屈,亲自举火烧了帅府,同妻儿全家自焚。 

  三百多年来,兴山人民一直怀念这位农民军领袖,昔日帅府今天建成了南洋公社农科所,萝卜河、仓米河连续多年粮食增产,成了粮仓之地,猴子包电站也坐落在茅麓山脚下。

  人已随历史而往,但奋斗的精神长存!于是,1978年9月《茅麓山,英雄的山!》登于《宜昌报》,10月,《茅麓山》见报于《湖北日报》。之后,我又与同事吴道周应湖北人民出版社之邀,挑灯苦战,抵足合写了一本小说《小闯王李来亨》,由该社出版发行。这本书发行后一版再版,还被《湖北青年》、《布谷鸟》连篇转载,很是火了一阵子。不久,又受湖南潇湘电影制片厂邀约,要我们把它改写成电影剧本,准备拍成电影。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兴山的历史,颂扬农民革命精神,我们俩到长沙潇湘电影制片厂苦战了三个月有余,写就了电影剧本。可惜,后来因为经费问题,未能拍成。真是遗憾…… 

  余家花屋见明星

  1959年10月,歌剧《洪湖赤卫队》作为湖北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首次进京演出,受到我国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贺龙、陈毅的高度评价,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赏,从此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瑰宝。洪湖赤卫队的是由王玉珍主演。剧中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韩英带领洪湖赤卫队和群众与敌人展开斗争,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英勇杀敌的历史故事。后来拍成同名电影公开放以后,更是家喻户晓,风靡华夏大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1962年获得了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电影片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传遍中国大地,大人小孩都会唱,也都爱唱。王玉珍等人也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明星。 

  那是1975年的秋天,我接到通知,要我去黄粮区宝龙公社“余家花屋”接待湖北省歌剧团的来客。他们一行是到兴山来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素材,编创剧目的。我见到的这几位正是编创《洪湖赤卫队》的名人:韩英的扮演者王玉诊、作曲家欧阳谦叔、剧作家张敬安、朱本和等人。  

  “余家花屋”是个豪门大院,坐落在海拔718米的半山腰,位于黄粮镇店子垭村。有6个天井,上下左右有309间房屋,青砖灌斗砌墙、方梁粗柱、双层梁檩,正面八字门楼,十分壮观。特别是作为缺水的大山区,在花屋地下有石砌水道引水至上、中、下院子的三口龙泉井中,垄断了一方水源。在宅院外,可以看见脚下松涛滚滚,云雾萦绕,不比四川刘文彩的庄园逊色。在这里,隐秘着不少旧中国封建时代的人情往事,供剧组人员去挖掘,寻找创作素材。  

  因为《洪湖赤卫队》是反映贺龙领导的湘鄂西土地革命时期的斗争故事,于是我们介绍了贺龙在兴山的革命足迹。并和剧组人员一起到五童庙等红军革命遗址参观考察。 

  五童庙坐落在兴山县的袁家山麓,这里翠竹压壁,清泉潺潺,古刹幽深。1931年3月,由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的红军第三军,从湘鄂西挥师江北过兴山时,在五童庙驻扎过。红军到达五童庙后,贺龙一面召集巴归兴(巴东、秭归、兴山)中心县委的负责人会议,一面指挥部队深入群众,宣传红军革命的宗旨。如今,在五童庙墙壁上,还保存有红三军写的标语:“肃清巴归兴三县的反动武装!” “实行土地革命!” 焚毁一切田契债券!”这些红军标语仍在墙上清晰可见。  

  在兴山县文物陈列馆的橱柜里,还陈列着一盏贺龙当年率领红军经过兴山县时,用过的一盏马灯,人们亲切称他为“贺龙灯”。1931年3月,贺龙军长率领的红军第三军渡江北上过兴山,东下洪湖建苏区。那天凌晨,雾气朦胧,马蹄声碎,游击队员冯世友手提马灯给贺龙同志带路进发兴山,红三军分三路在距县城十五里的五童庙会合。部队到达五童庙后,在这盏马灯下,贺龙召集了巴归兴中心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了毛委员关于扩大苏区的决定,把巴归兴苏区的红四十九师,改编为红三军教导二师,在这盏灯的亮光下,会议从当天傍晚一直开到次日佛晓。这盏马灯见证了贺龙率领红军在兴山的革命历程,被人们珍藏至今。 

  剧组的人员对兴山的山水,人情,历史由衷地感叹,对兴山红军艰难、曲折的革命史缅怀于心。韩英的扮演者王玉珍还在县文工团座谈会上受邀,给我们唱了那首大家都熟悉的“洪湖水,浪打浪”,那是多么难得的一次相聚啊! 

  兴山这块宝地有着革命历史沉淀、有着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不少文艺人士来挖掘历史、文化、艺术题材! 

  《话说长江》到兴山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拍制了一部专题片《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是一部25集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当拍摄到长江三峡段时,摄制组专程到兴山拍摄兴山的山水和王昭君故里。我被派到摄制组做他们的向导。我们从老兴山县城(现昭君镇)出发,走一路,看一路,说一路。  

  沿香溪河向西行七里,便到了城关公社宝坪大队王昭君的故乡。王昭君,名嫱,字昭君,长得艳丽动人,汉元帝初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正月,即公元前三十三年春,元帝把昭君许给北疆塞外的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为阏氏,于是汉匈和亲,和睦相处数十年。昭君出塞和亲对边疆的安宁,沟通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这是董必武题《昭君墓》词,对昭君以高度评价。  

  昭君村背靠纱帽山,面临香溪河,掩隐在苍松翠柏、修竹丛桔之中。村子不大,20来户人家,户主都姓王。走近宝坪,老远就看到一个双人难以环抱的大核桃树,树下有一口用楠木镶口的水井,楠木千年不腐,水四季不竭,清甜可口,碧水如镜,相传这里是昭君汲水的地方。昭君井西行数百步,有一台,相传是昭君读书,作画,刺绣,梳妆的地方。台高丈许,石砌土垒,台面有半个篮球场大小,芳草铺地,翠柏蔽日,石桌石凳,安摆别致,邻旁就是昭君宅。1978年,在这里发掘出六朝以前的断砖残瓦和怪面石兽,证明此处确有过汉代楼阁建筑,如今的昭君宅是重建的。  

  昭君村的人民十分好客,讲起王昭君来如数家珍:宝坪对面有一座妃台山,相传昭君入宫前登山回眺,留恋家乡而得名;傍山一高台,名叫梳妆台,传说昭君临行时曾在此粉脂胭妆;梳妆完毕,来到溪河洗手,香脂浸透河水,香溪河从此名传千秋;香溪河上有个珍珠潭,传说是昭君离乡时,路过碧绿一潭,俯首看去,珍珠洒落潭中,故有珍珠潭之名;昭君不舍离乡的泪珠落到水中,一滴一滴形成了“桃花鱼”。……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洒满兴山的山山水水,随着香溪河水流入长江,传遍全国。 

  《话说长江》著名主持人陈铎、赵忠祥、摄影师张茂西等人和我们一起跋山涉水,不辞辛苦,拍摄了昭君村、香溪河、高岚河、孔子河,把流传千古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把兴山的绿水青山,录制在《话说长江》的第11集“壮丽三峡”中。把兴山介绍给世界! 

  兴山是我的第二故乡。人活到耄耋之年,回忆往事,故乡情深啊! 

  作者简介:周凝华,武汉理工大学教授,1970年至1979年在兴山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