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宜昌元素占湖北体验项目“半壁江山”

日期: 2023-10-25 15:25:27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第三期轮展开展

  宜昌元素占湖北体验项目“半壁江山”


湖北体验项目入口。

  三峡晚报(记者冯汉斌 文/图)10月23日,秋阳朗照,位于北京西单繁华地段的蒙藏学校旧址格外夺目。当天上午,由国家民委主办、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同承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第三期体验项目轮展在这里举行开展仪式,此次轮展将持续到明年元月底。

  湖北省体验项目以“长江文化耀中华,荆楚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进行整体打造,分“龙腾大江,凤鸣楚天”、“炎帝神农,人文始祖”、“编钟之声,礼乐中华”、“昭君出塞,团结使者”、“中华诗魂,屈子之歌”、“锦绣中华,和美共融”、“万里茶道,以茶促融”等七个单元进行。

  作为古人类文化的演化地、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富集地、红色文化的繁盛地、南北文化的融会地、山水文化的灵秀地和长江文化的核心地,湖北是长江中游持续千年的文明中心和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湖北体验项目现场,既有曾侯乙编钟演奏、茶艺表演等中华礼仪体验项目,也有知名中医现场分享中医知识、专业人士扮演屈原朗诵《楚辞》、专业团队现场演出《昭君出塞》节目等中华传统文化体验,还有西兰卡普、精细竹编、包粽子等中华手工艺体验项目,开展当天即吸引了大量市民打卡参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作为“一座来电的城市”,宜昌在湖北体验项目中全场闪耀,备受瞩目:屈子和昭君交相辉映,宜红茶和长盛川茶香袅袅,土家打溜子和五峰精细竹编令人惊艳,更有博大精深的长江文明,他们联手为湖北体验项目端上了一份份宜昌文化大餐。


观众现场与“昭君”音乐互动。

  六百年蒙藏学校旧址变身中华民族体验馆

  地处西单繁华地段、紧邻长安街的蒙藏学校旧址,有着600多年历史,今年三月,经过精心规划和布置,该旧址作为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喜迎八方参观者。今年七月,由山东和内蒙古自治区承办的第二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在此开展。本次体验项目是第三期,由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同承办。

  作为全国首个、意义重大的体验馆,为何落地蒙藏学校旧址?蒙藏学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阵地,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起点”。正是在蒙藏学校,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组织开展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工作,培养了最早一批少数民族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由此开始。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

  “作为党的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历史与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相结合的重要点位,蒙藏学校旧址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突出。在此建设全国首个体验馆,有助于讲好革命历史故事、党的民族工作故事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故事。”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建成人民群众喜爱的体验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体验馆采取“展览+体验”的方式,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在西院,举办“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在东院,推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整体上形成主题展、专题展、体验区为一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动静结合的格局。

  蒙藏学校旧址院落中,一棵有着近400年树龄、高8米的大枣树依然绿意盈盈,正是在这棵大枣树下,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和蒙藏学校的学生们热烈交谈。如今,这棵极具历史感的枣树,每天都会迎来大批游客注视的目光。

  宜昌元素在湖北体验项目中多点闪耀

  龙腾大江,凤鸣楚天。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与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多样性,“江河互济”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可以说,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它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正因如此,本次轮展中的湖北体验项目,堪为长江文化大背景下的一次全面亮相。

  比如,湖北体验项目中,专门设置了炎帝神农厅。事实上,代表着长江流域远古文明状态的炎帝文化和代表着黄河流域远古文明状态的黄帝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基点,奠定了中华内陆文化发展的大致走向,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根。炎帝的巨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神农尝百草,被称为中华药祖,其中就有被称为中国药圣的李时珍故乡的艾草,这棵神奇的小草已发展为百亿大产业,成为湖北各民族群众的致富草、幸福草。体验项目现场,来自“中国艾都”湖北蕲春的中医韩善明大夫,不停地为游客把脉,不知不觉中传承的,正是炎帝神农开创的中医文化。

  曾侯乙编钟是楚文化的代表,本次体验项目专门租来编钟的复制品,为其设立专厅,并延请音乐家现场为观众演奏。记者了解到,作为出土文物的曾侯乙编钟共有65件,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古代铸造艺术的最高成就,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第八大奇迹”。

  在湖北体验项目的诸厅中,屈原和昭君各自都有专厅呈现与演绎屈原文化和昭君文化。来自秭归的屈原扮演者王群海在屈原厅不停地为观众表演《橘颂》《山鬼》《离骚》等屈原作品的片断,其声情并茂的表演引来了阵阵喝彩,“屈原独立不迁、高洁不屈、上下求索的伟大人格,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与屈原有关的端午节、龙舟竞渡等,在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身穿民族服装的五峰档案馆馆长郭春雁为来宾们这样讲解屈原。

  昭君出塞反映了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体现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典范。湖北体验项目开展的当天,布置得精美、丰富的昭君厅格外热闹,来自宜昌的四位王昭君扮演者,引来了观众的瞩目,并纷纷请求合影。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会长吴开保带领一众专家学者专程来到现场,为参展嘉宾和游客讲解宣传昭君文化,“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60年,增进了历史上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团结。”吴开保表示。

  在“万里茶道”厅,来自宜昌的宜红茶和长盛川青砖茶也成为一景,他们现场让现场嘉宾分享、品尝宜昌茶的味道,引来大家的啧啧称赞。对“万里茶道”有专门研究的宜昌茶人刘锦程教授在现场为来宾讲解湖北茶、宜昌茶在万里茶道中的地位,“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挑两头,一头是湖北产区,一头是西北民族地区;一头是中国,一头是世界。一片茶叶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刘锦程介绍说。

  据了解,湖北已成为茶园总面积近600万亩产茶大省,茶叶成为湖北各民族群众的致富茶、保障边疆地区各族群众的幸福茶、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茶。

  土家打溜子和五峰精细竹编惊艳京城

  湖北体验项目中,宜昌非遗项目土家打溜子和五峰精细竹编等精彩亮相,展示了美妙绝伦的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打溜子,被誉为“大山里的交响乐。”是土家族独特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主要流行于湘鄂西一带。早在200多年前,“打溜子”由湖南石门和湖北鹤峰、松滋等地传入五峰。土家族打溜子用一面鼓、一面锣、两副钹和一个钩锣组合演奏,5件乐器由5人分别操持,在当地有“鼓一、锣二、钹三声,勾锣为龙点眼睛”之说。2008年6月,“土家打溜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当天的开展仪式上,今年刚入花甲之年、现在是这一项目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德方带领的五人团队,以其矫健的身姿,灵活的手法和丰富的节奏,赢得了参展嘉宾的点赞。“在传统打溜子技法基础上,王德方注重创新,摸索出多种特殊演奏技巧,能够根据不同乐器性能模拟自然界中各种声音、举止、仪态,并用夸张的动作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塑造生动美妙的视觉和听觉艺术形象。”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彭天华对记者介绍说。

  土家精细竹编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凤英此次也专程进京,为观众展演五峰精细竹编的技艺。为了让更多的人喜爱这门民族手工艺,她和丈夫李秀云一起带来了数十件自己的竹编作品,引来观众们的围观并当场购买收藏。而现场展示的《土家古茶道》竹编,是李凤英大师用5858根细如发丝的竹丝,耗时一年的心力,糅合专利技术和创新工艺精编而成,是其精细竹编中的精品。(来源:《三峡晚报》2023年10月25日08版 文化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