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艺评论|黄河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昭君文化

日期: 2023-10-16 10:56:08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来源: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意在通过对昭君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作一粗浅的探究,力争为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助力呼和浩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昭君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认知

  昭君文化

  公元前33年,满怀诚意的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和亲,贤明美丽的王昭君(生于约公元前52年,死于公元前19年,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在国需当头时,顾全大局,毅然主动请缨远嫁阴山大漠草原,成为匈奴“宁胡阏氏”。“昭君出塞”是中华历史上体现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仅终止了汉匈间的连年战争,促成了汉朝与匈奴间较长时期的和平相处,而且为促进匈奴社会文化发展和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大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两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出了许多奇妙绮丽的昭君传说、充裕详尽的历史典籍和灿若繁星的文艺作品,并且经历不停沉淀、凝聚、精炼而逐步形成了一种以民族友好团结为符号特征的文化现象,这就是博大精深的“昭君文化”。“昭君出塞,汉匈(也称胡汉)和亲”是昭君文化的根蒂与核心元素。“无私奉献、矢志不渝、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完美”是昭君文化的精神品质。“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是昭君文化的深厚内涵、思想灵魂与政治精华。

  黄河文化

  历史上人类文明与河流相生相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中,城市、社会雏形、文字的创造等文明因子均在黄河流域首先出现。而且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作为中华民族诞生地和成长摇篮的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就是中国思想、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的中心与重心。

  作为黄河流域内劳动人民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之总和的黄河文化,依托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空里一直自我丰富、积淀孕育成形,锻造成为了增强、凝聚中华民族认同感、向心力的同心圆圆心,长成为了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在这个意义上,蕴含“同根同源”民族心理和“大一统”主流意识的黄河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黄河文化的内涵从微观层面上说,它具有明晰的地域性、族群性和流动性,这是黄河文化的活力来源。从宏观层面上讲,它具有根源性、先进性、悠久性、延续性、多样性、包容性、创新性,这是黄河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思想,以及“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等生态哲学和自然伦理观,是黄河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与最本色的品格,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奉献不已的精神则是黄河文化最富有时代价值的精神。

  昭君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关联

  1

  昭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黄河文化多元色彩的重要体现。

  中国的历史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上黄河流域曾居住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多个少数民族,这就表明黄河文化的延续主体是一个多元的民族共同体,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是黄河文化产生的原动力。黄河流域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民间曲艺等多样式的文学形式,聚集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远的情愫和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中枢和原色。黄河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黄河流经各省区的包括秦陇文化、昭君文化、齐鲁文化等在内的地域文化,都与黄河文化互相依附、紧密相连。历史进展过程表明,无论黄河文化的形成与创新,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与锤炼,都与包含昭君文化在内的各地域民族文化的盛衰发展、增减变化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作为黄河文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自身鲜活特点和独特性的昭君文化反过来也在持续地参与黄河文化的创建与成长,它不仅为黄河文化这个“集大成”输送了特质的丰硕养分,而且给予了黄河文化一股新奇的气息和魅力,进一步充盈了黄河文化的内容和维度,使其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包容、多元和开放化,从而为催生文化认同、促合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昭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化多元色彩的重要体现。

  2

  昭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延伸,

  是黄河文化的杰出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

  王昭君生长于长江支流香溪河畔,长江文化孕育了她;深居于黄河中下游的长安帝都,黄河文化教养了她;生活于阴山大漠的单于王庭,草原文化造就了她;死后安葬于黄河上游末端的支流——大黑河南岸,中华文明传颂着她。这是一个由巴蜀文化区到汉文化中心区,再到草原匈奴文化区,最后回归汉文化中心区的转移过程,从时空地域圈定,最重要的区域就是汉文化中心区,即黄河文化区域。正是通过“昭君出塞”,黄河文化将“融合统一”的价值理念,连同汉文化中心区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农业和手工业品,以及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等延伸、扩散、传承到北方草原,并由这条“草原丝绸之路”爆发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影响,结出了“昭君文化”这一硕果。可以说,如果没有黄河文化,也就不会有名垂千古的“昭君出塞”,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昭君文化”。

  黄河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从西到东横向奔涌,不断吸纳各民族精华,而昭君文化从南到北纵向发展,她以“华夏大地安康稳定的纽带”身份,带着荆楚和广袤草原的特性,不仅给黄河文化补充、注入了推波助澜的新鲜血液,极大拓宽、加深了黄河文化的广度与深度,而且进一步活力四射地彰显、诠释了黄河文化自强不息、甘愿奉献、勇于奋斗的精神,大大强化、粘合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和草原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作为黄河文化的延伸,作为“天下一家”的文化,昭君文化就是一个展现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和善、“谁也离不开谁”的杰出大使,是一个躬体力行交融各方优秀文明,全力发扬黄河文化的光荣使者。

  3

  昭君文化是黄河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几千年来,在万众长颂与时间累积之中,王昭君已经成为了至今为止中华历史上最完美的、具有远见卓识和自觉志勇胆量的博爱女性。其一生丰厚的阅历使她有缘领略长江文明、黄河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锋与磨合、沟通与相融,从而成为联络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别载体和象征。昭君出塞和亲,使天下为一家。昭君文化所展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这种“和睦共处,和谐共进”就是跨民族、跨地域的文明交流的成功样本,代表了历史正确的发展抉择,是黄河文化的先进内容,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借鉴。

  昭君与黄河在内蒙古会合,同处一个文化空间,同频铸就出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典范。无论是历史影响还是现实作用,在黄河文化中,像昭君这样纵联长江、黄河、草原中华三大文明区域,影响各方文化的中国第一女性的历史人物,世上绝无仅有,真是黄河文化的一大幸事。

  如今,昭君在内蒙古人所共知,对于地区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同时,昭君也是颇受好评的世界性人物,被公认为和平女神。昭君文化在国际上,又是与众不同的一面和平旗帜,韩国、朝鲜、日本、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和昭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昭君文化是黄河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它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以及使其走向世界发出了不可代替的政治和文化引导光芒。

  讲好昭君故事,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包括昭君文化在内的黄河文化是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培根铸魂、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关键之处,也是兑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稳步向前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大力气讲好昭君故事,弘扬好黄河文化,助力呼和浩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基础好。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它既是对自身历史文化成就的崇敬与自豪,也是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祖先智慧的一种表现。包括昭君文化在内的黄河文化,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夯筑好这块基础,才能获得坚持信守的定力,才能振起奋发向上的勇气,才能焕发出更持久更富创新性的活力,才能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有用的软保护、修筑更有利的软环境,让世界看到黄河文明中包括昭君文化在内的各个闪光点,为天下带来和平与希望。这是我们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学习好。第一,要学好历史这门必修课,学懂、弄通昭君文化、黄河文化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以及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历史作用、現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第二,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而且要把这些重要精神真正实施在具体工作中和行动上;第三,要熟练掌握、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察看和认知世界的共同工具,切实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从而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保护好。首先,要珍视每一件昭君文物、每一处昭君文化历史遗址,组织好人力物力进一步摸清家底,设法调查清楚,登记在册;其次,要注重昭君文化古籍及历代与昭君有关的文献整理,以及民间传说、民间文化搜集等工作,要集中力量,科学挖掘、重点研究,准确提炼并展示昭君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昭君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最后,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规,依章依法保护好昭君文化,使其不遭到任何损坏和遗失。要加强昭君文化保护的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昭君文化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筑牢昭君文化的安全底线。

  四是培养好。文化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优化昭君文化人才培养渠道,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昭君文化队伍,是昭君文化高质量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黄河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之一。第一,要不断完善昭君文化创新型人才的建设,极力培养专兼型人才,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供给人才支持;第二,要努力壮大昭君文化研究、谋划和管理团队,发挥集体力量,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第三,要尊重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在保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借鉴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明成果;第四,要广泛加强与政府、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与机构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为昭君文化人才的培养开辟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五是兼顾好。而今,昭君化作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变成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标志性文化代表和城市金色名片。作为加强民族团结及社会全面发展的助推力,作为黄河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实物载体和生动例证,昭君文化不仅已经成为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平台,而且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经典的历史范本。因此,在弘扬黄河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昭君文化研究切实纳入到黄河文化研究之中,加以重视起来,使其拥有闪亮发光的一席之地;昭君文化研究既可相应独立,又不能跳出、脱离黄河文化研究的大格局、大范畴,兼顾好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客观与全面,才能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六是弘扬好。要以“生态优先、突出特色”为原则,从塑造品牌力、强化吸引力、加深浸透力、增添辐射力、扩展影响力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办好、办精昭君文化节活动,不断丰富、壮大昭君博物馆内容与规模,全力发挥好其教育基地的作用,构建好昭君文化展示平台,延续历史文脉。要通过举办讲座、建立学堂、召开主题论坛,推出精品力作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借助不同媒体与载体,把昭君文化宣传好,使之走进学校,走进生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义不容辞且刻不容缓的责任与义务。要持续优化、完善传播体系,寻找数字化突破口,为昭君文化向全球人民推广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要以“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协调好与海内外各相关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昭君文化国家旅游线路”,传播黄河文明。

  来源: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