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徐永才:戴着昭君的金色光环而来——再到朔州

日期: 2023-09-13 10:27:02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一

  又一次到朔州已是初秋,车过雁门关时,山上的树木依然苍翠,但已有雁群南飞,我也再次一路向北,从雁门关下面的隧道里钻过去了。和当年昭君出塞相比,她走的是远古的驿道,从山上跨过雁门关,出去干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我似一粒尘土被汽车裹着从地面飘过,悄无声息。

  上一次过雁门关,是2019年,也是一个秋天,天蓝如镜,白云似锦,风和日丽。踏上朔州的土地,陡然间就眼前一亮:偌大的平原有三面被高山围定,朔州城就坐落在靠山一侧的平原上,高楼林立,街道纵横。

  城外,沃畴千里,齐刷刷的玉米、高粱正扬花吐穗,像绿地毯铺向远方,偶尔有村镇点缀其间,如图画一般靓丽。山上,蜿蜒着古人留下来的长城和烽燧,再加上现代人修建的高大风车,在这亦古亦今的交汇中,既有历史的久远和厚重,又有现代的发达和繁荣。

  两次到朔州,只有一个目的,都是应邀参加他们纪念王昭君的活动。昭君出生在我们那个地方,作为娘家人,嫁出去的姑娘干出了光耀古今的事业,给我们那一方山水都贴金了,我们就是头顶着昭君的金色光环而来。

  两千多年前,昭君从香溪河畔走出去,是一个桃花正艳的春天,那年她16岁,从此一去不还。先是被选妃入宫,因为毛延寿之流的小人作梗,三年不得见御,一气之下,请嫁匈奴和亲。她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使长期剑戟横飞的北部边境安宁了许多年,昭君一笑靖江山,成了女人让战争走开的传奇人物。她从塞内走向塞外,吃苦受累,担惊受怕,却让无数的将士从硝烟弥漫的塞外回到田园牧歌的中原,与父母妻儿团聚,耕田锄禾,享受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她是辛苦一人,福泽天下,因此被人誉为草原的母亲、和平的使者,她真是现实版的观世音,化厄济困,普度众生,造福桑梓。

  二

  朔州人说昭君出塞是从他们那个地方走过去的,死后就埋葬在朔州,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在长城以北,大青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河北、河南都有昭君坟,数量有10多个。可以肯定的说,这些坟绝大多数是假的,只能说明人民对昭君的尊敬和热爱,这种热爱是发自肺腑的、刻在骨子里,并且可以世代相传、永不泯灭的精神符号。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英名的人不计其数,但像王昭君那样,在大半个中国好像到处都有她的足迹,都有她的归葬地,这找不出第二个人来。朔州人为了纪念王昭君,塑了一尊鎏金昭君像,背后的铭文就是“昭君菩萨”,在他们眼里,昭君就是下化众生,功德无量的菩萨。在台湾苗栗县新莲寺,里面供奉了三尊菩萨,分别是观音娘娘、妈祖娘娘、昭君娘娘,在这里,昭君和观音、妈祖平起平坐了,都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神灵。

  昭君已经跨越了人的地界,而进入了佛的行列,既接受信众的膜拜,又不断地赐福天下。

  朔州人很执着,他们不管别人怎么说,专家如何考证,他们都坚信昭君当年就是从雁门关向北走的,否则怎么叫出塞?青钟村的那座坟就是埋葬的昭君尸骨,青钟是青冢演变过来的。的确,在雁门关下的青钟村,一望无垠的田陌中间,突兀而起一个巨大的土堆,似一个倒伏的长方形果盘,高约十米,其体量大概在上万立方米,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这个土堆上面长满了青草,这些草很特别,春天,四周未绿它先绿;冬天,四周已黄它未黄,因此当地人就一直叫它青冢,传说里面埋葬的就是王昭君。当地金、蔚两姓人家是这座坟的守护人,每年秋天都有一次祭扫活动,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直到如今。

  他们说,王昭君临终遗言就是要归葬汉朝,她死后,单于尊重她的遗愿,派特使飞奔入汉报知,然后将昭君遗体往南发送,当走到雁门关前时,却迟迟不见汉朝的回复,不得已,单于便把她就地安葬,并且还举行了盛大的安葬仪式,就这样,王昭君就长眠在了朔州。我认为,这个说法有它的合理性,昭君出塞和亲,其实并未走远,她跟随单于游牧在长城以北,大青山以南,包头以东,赤峰以西的这块地方,这个从昭君出塞后,汉匈两家往来频繁可以佐证。昭君临终时有归葬汉朝土地的遗愿,说明她考虑到了可能性才会提出来。因此,我个人斗胆结论:朔州的青冢极有可能就是埋葬的王昭君。我人微言轻,口吐狂言也不足惧,贻笑大方随它去也!

  朔州人热爱王昭君还有一个因素,也是在汉朝,他们那里出了个皇妃,叫班婕妤,与昭君处于同一个时代,年龄比昭君小4岁,是汉成帝的宠妃。汉成帝是汉元帝的儿子,昭君是汉元帝的候选妃子,这样说来,班婕妤应该叫昭君为姨,或者叫备选后妈,属于儿媳辈分。班婕妤在昭君出塞的第二年被选入宫,她比昭君幸运,入宫即被宠幸,多年以后,被两个更为妖冶的赵飞燕姐妹取而代之。班婕妤却对汉成帝一往情深,在汉成帝去世后,她自愿孤身一人去为他守墓,直到终老。班婕妤是一个才女、贤女,也是痴情女,她写了很多诗文,尤其是她的《团扇歌》被称为遗弃女子的挽歌而奉为圭臬。

  班姖辞辇的故事是古代贤妇的教科书,传说汉成帝出门巡游,弄了一辆很豪华的车,请班婕妤坐在身边,这对很多宫女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班婕妤拒绝了,她说,过去圣明的君主身边都是良将贤臣,只有亡国之君才带着女人游山玩水,她因此被称为古代贤淑女子的楷模,好评如潮。班婕妤和王昭君有很多相似之处,漂亮,贤淑,大度,才华横溢,具有家国情怀,所以都受到了人们共同的赞誉和尊敬。朔州人把王昭君当作神明,如太阳一样普照大地,而把班婕妤看作圣母,如月亮般温柔明亮,日月同辉,交相辉映,天道轮回,岁月静好。

  三

  两次到朔州相隔四年,正好是我们从戴口罩到取口罩的时间,这中间我们经历了很多磨难,对昭君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也有影响,但始终没有间断。但朔州经过这四年的思考与探索之后,对王昭君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可以说是一次跨越式飞跃。

  四年前的昭君文化节,在青钟村举办,主办方以南榆林乡为主,虽然说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但毕竟是乡镇一级水平。在那次活动开幕式上,我讲了一段话使在场观众很是感动。

  我说:“多少年来,青钟村的父老乡亲们视昭君为神灵、似亲人,精心保护昭君墓,几千年来一直让它完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每年还要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纪念伟大的王昭君。昭君家乡养育了青春的王昭君,青钟村保护了逝去的王昭君,我们心相连,情同根,一个王昭君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一次,我们享受到了崇高礼遇,感到作为昭君家乡人的骄傲和自豪,也加深了我对昭君精神的认知水平。

  今年的昭君文化节由朔城区委、区政府主办,开幕式主会场也搬到了市中心的崇福广场,区委书记、区长都到场讲话,强调要弘扬昭君文化,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等等。在中国,什么最重要?领导重视最重要,不管什么大事难事,只要领导一重视,都可以迎刃而解。据我所知,以党委、政府名义举办昭君文化节的,过去只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湖北省兴山县,他们分别是昭君的婆家和娘家,现在又增加了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这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昭君若在天有灵,肯定是万分高兴。

  朔州昭君文化节有一个很重要环节,祭奠王昭君,这在全国独此一家。他们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祖辈代代相传,那是他们对昭君的虔诚和信仰。今年的祭奠增加了一个内容,昭君雕像揭幕。2021年9月,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会长吴开保在会见青钟村支书、也是昭君坟守护人蔚俊时承诺,由兴山县人民政府给青钟村赠送一尊王昭君汉白玉雕像,以感谢他们长期对昭君的呵护。2022年8月,和兴山县昭君村那尊一模一样的昭君雕像就送到了青钟村,但因疫情原因,雕像始终蒙面而立,现在新冠已落荒而逃,昭君雕像将横空出世。

  仪式庄严而隆重,鲜红的地毯从昭君雕像前一直铺到公路边,两旁整齐站着礼仪小姐和先生,都身着汉服,使人感觉到仿佛又回到了王昭君那个时代。当覆盖在雕像上红布缓缓揭开,洁白耀眼的昭君就亭亭玉立在面前。她依然是长裙曳地,大袖飘逸,发髻高耸,昂首挺胸,目视远方。该雕像由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像高2.3米,底座1米,通高3.3米,象征着昭君33岁的生命历程。在这座雕像身后,就是青冢,青冢表面各种杂草茂密苍翠,昭君雕像洁白无瑕,把昭君衬托得高大又挺拔,洁白又纯粹,端庄又神圣。

  站在雕像前,目视昭君那洁白又圆润的脸庞、慈善而坚定的眼神,我眼睛湿润了。这个身影,这张脸庞对我太熟悉了,如今在她家乡随处可见。今天她依然用这个身姿站在雁门关外,这几乎可以概括昭君的一生,生长在香溪河畔,奉献在长城以北的大漠戈壁,经过两千多年世事轮回,风云变幻,很多历史人物都烟消云散,而昭君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心中日渐高大,倍受尊崇,正像这尊雕塑,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顶礼膜拜。

  主持人宣布让我第一个为昭君上香,我缓步上前,点燃三根香,心中默念:昭君娘娘,我代表家乡人来看您了,愿您一切安好!然后向她深深的三鞠躬。在我身后,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位宾客排着长长队伍,依次向昭君雕像上香致敬。他们都和我一样,动作庄严,神情凝重,昭君在他们心里,都是神明。

  四

  在朔州的日子里,我们去了一趟雁门关。雁门关虽说归忻州市管辖,但离朔州很近,只有30多公里。

  雁门关被称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雁门关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设立关隘,汉朝时由于北方匈奴的不断南侵,开始大规模建设,后来历朝历代不断完善和扩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建筑群。在这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大事情:李牧镇边,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等。在这里发生的战事超过千次,可以说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润过鲜血,每一块石头都经历过硝烟。如今,天下太平,雁门关早已失去了战争功能,而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五A级景点。

  雁门关名气很大,我们几个都没有来过,看哪里都新鲜、好奇,高大雄伟的一道道关门,古老而精致的亭台楼阁,山脊上绵延不绝的长城都是第一次看见,但我们只能走马观花,顺着中心线一直往前走,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在这里寻找王昭君的足迹。

  两千多年前昭君从这里走过,肯定是有足迹的,但岁月磨砺早就烟消云散,只有在城门洞里的青石板上,古代人的车辙、马蹄碾压出的道道深槽和坑洞,述说着它的古老。但在中华第一关高大的关门旁边,有一个小房子,面积大概有30平米,前面立一标牌,上书:公主洞。在下面的解释中写道:公主洞曾接待西汉竟宁公主(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隋义成公主,唐成安公主,唐太和公主等五位出塞公主。终于找到了蛛丝马迹,但昭君可不是公主,她是在我们那里出生和成长的一个农家姑娘,出塞时也是以良家子的身份,竟宁是汉元帝为纪念昭君出塞而更改的年号。现在旅游景点为吸引游客,弄一些噱头也可以理解,公主洞接待的全是公主,好写导游词。但总的来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昭君的踪迹,也十分高兴。

  曾听说雁门关有一幅昭君出塞浮雕,我们问导游,她说有,不过还很远,在南门外,去来要两小时。

  真的有点远,大概有两三公里吧,就是顺着峡谷中一条小溪一直往下走,出了景区南大门,远远就望见前面山脚处,高高矗立着一面茶褐色石壁,我们问看大门的工作人员,他用手一指:那个就是。

  来到浮雕前,一下子就把我们惊呆了,我也见过一些浮雕,但这么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有32米高,28米宽,其面积大约在700平方米。通体用茶色瓷砖贴面,其造型像立在那里的一把瓦刀,刀把朝上,整个刀把上雕刻着昭君出塞时的形象,怀抱琵琶,裙裾飘飘,头颅前倾,好像在俯视从眼前进关出关的车马人群。下面就是一幅和亲图,昭君骑着骏马在几个随同的陪伴下一路疾驶,呼韩邪单于在前面热情迎接,头顶上一群大雁翩翩飞舞,好像是在为他们喝彩祝福,旁边雕刻斗大四个篆体字:昭君出塞。

  此情此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也不断的撞击着我的认知。

  雁门关,这个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关隘,从这里走过的帝王将相、英雄好汉、才子佳人成千上万,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什么画像、雕塑之类的东西,仅在明代建有李牧祠,里面供奉着他的塑像,李牧是春秋时代秦国的战神,几乎是扫平了当时的北部边疆,在这里为他建祠,是为了让戍边的将士们坚定信心,鼓舞斗志。

  而到了当今这个时代,那些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御敌千里的英雄们都是过眼云烟,而从这里走过的王昭君却被高高树立起来了,而且树得如此高大醒目。并且,从这里出塞和亲的女子好多个,好像她们都不值一提,唯有昭君,使人念念不忘。这有时代变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王昭君为民族团结作出的重大贡献,她表现出的和合精神,符合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符合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昭君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我们是昭君娘家人,不辞辛劳来到这里,见到了远祖的姑奶奶,她依然是那么高大挺拔,那么和善慈祥。有人提议,我们怎么向昭君表示一下。我说,鞠个躬吧!于是,我们六个人站成一排,深深的向昭君浮雕三鞠躬。

  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奇异的现象出现了,昭君浮雕背后天很蓝,云很白,不断漂浮的白云出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图案,左边,两只凤凰伴飞伴舞,好像正朝昭君飞来;右边出现了一幅敦煌飞天壁画样的云彩,其形状和这个浮雕造形十分相像,长裙飘逸,发髻高耸,脸庞清晰可见,大家都惊叫了起来:昭君出来了,昭君出来了,昭君出来看望家乡人了!

  我历来不信鬼神,但我在这些年参加纪念昭君的活动中,所遇到的事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呼和浩特,每一次举办昭君文化节,不管旱多久,开幕以后就开始下雨,他们说,那是昭君的恩泽;2019年我们到榆林的红碱淖,当我们从那尊高大的昭君塑像下面经过时,突然瓢泼桶倒的大雨倾泻而下,他们说,那是昭君对我们的挽留;今天这一幕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昭君委托我们告诉家乡父老,她在这里生活得很好,让大家不要牵挂;也就在我们朔州之行准备离开前十多分钟,我们所住的宾馆所在地呼啦啦下了几分钟的大雨,而其它地方却阳光明亮,有人说,昭君流着眼泪在送我们了!

  写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我始终认为,昭君其实没有死,只是以另一种形态活在这世界上,她现在生活的范围覆盖了整个北方的天空,观天道轮回,看世事变化,察人间疾苦,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真正的福临天下,润泽苍生!

  作者简介:徐永才,男,1956年5月出生,湖北省兴山县人。当过兵,教过书,参加工作后历任公社宣传干事,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县委宣传部科长、副部长、部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调研员等职。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散文集《鼓吹人生》、《俯仰天地间》,长篇小说《三峡人家》、《香溪梦》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