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昭君故里兴山围鼓的艺术特色

日期: 2019-09-02 11:22:01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昭君故里兴山围鼓的艺术特色

 作者:孙斌

  【摘要】在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湖北省兴山县,有一门极富地域文化特性的艺术——兴山围鼓。它特色鲜明,音调明亮,气氛热烈,乐曲既有欢快活泼的,也有抒情委婉的,既有生动风趣的,也有诙谐幽默的,使人百听不厌;其演奏手势夸张,动作优美多变,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既保留有北方吹打乐粗犷的气质,又具有南方吹打乐委婉的风格,于形态、特征、表演等方面也有不同于鄂、川等地的围鼓而独树一帜。八十年代被电视剧《王昭君》选用于昭君离乡时的送别场面,并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2007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0一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北省兴山县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因县治兴起于群山之间而得名。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林密人稀,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交通极其闭塞,惟有一条从宜昌雾都河过兴山至武当山地区的“盐道”(商贾要道)穿越其间,它是兴山的善男信女们朝拜武当山进香的一条大道。正是受这样的地理环境和交通背景的影响,在这里孕育出了一门极富地域文化特性的艺术——兴山围鼓。

  兴山围鼓又称“围鼓”、“八音子”。除流传于湖北兴山县外,还分布于鄂、豫、陕三省的交界地区,在这些地区又称“打火炮”,以五当山周围,特别在兴山、谷城、保康、房县、神农架等地流传最为广泛,其中又以兴山最为繁荣。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兴山文化部门开始了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改编、移植了大量的围鼓曲目和围鼓歌曲,将其搬上舞台。

  兴山围鼓虽由外地传入,但长期以来与兴山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自已的鲜明特色,它音调明亮,气氛热烈,乐曲既有欢快活泼的,也有抒情委婉的,既有生动风趣的,也有诙谐幽默的,使人百听不厌;其演奏手势夸张,动作优美多变,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它既保留有北方吹打乐粗犷的气质,又具有南方吹打乐委婉的风格,于形态、特征、表演等方面也有不同于鄂、川等地的围鼓而独树一帜。

  兴山围鼓广泛应用于红白喜事、生儿打喜、春节灯会、集会游行、寿诞庆贺、朝山进香等各种活动以及平时自娱,与民俗紧密相依,与生死紧密相连,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受人们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就以原生态参加了宜昌地区专业剧团调演,七十年代被宜昌地区列为民间艺术“七鼓一曲(兴山围鼓、宜都梆鼓、漳河大鼓及长阳南曲等)”之首,多次前往全国各地演出,八十年代被电视剧《王昭君》选用于昭君离乡时的送别场面,并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2007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0一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兴山围鼓的发展源流

  兴山围鼓的产生与武当山道教有紧密的关系。东汉末年道教形成以后,武当山即是我国道教名山胜境之一,从唐代贞观年间建祠之始,历代营造武当道场,至明代永乐年间武当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其道乐也随之盛况空前,“神乐观”乐舞生就有四百之众,音乐规模之大可以想见。另有火居道的乐师活跃于广大民间,其规模更为壮观。武当山道乐,特别是火居道道乐直接影响着围鼓的形成,火居道道人本身就是民间艺术活动的骨干,为了民俗活动的需要,他们与民间艺人一起,将当地民间器乐、民歌、地方戏剧以及道乐揉为一体,这样一个新的艺术品种——围鼓,便应运而生了。围鼓的原生地应在谷城及其附近地区,谷城紧傍武当山麓,是道乐的活跃地,也是民间器乐演奏活动之地,围鼓专用的大锣、叶子就出产在这里,直到建国初期,仍以这里的出产最为有名,铜 制唢呐杆子也非同一般。围鼓的传播,籍朝山盛会而以武当山为中心向四周幅射开去,并与各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围鼓的盛衰与武当山道教的盛衰有紧密的关系,围鼓盛衰史与武当山道教的盛衰史相吻合。从大明永乐年间大肆营造武当道观,道乐进入鼎盛期(1424年)算起,围鼓至今应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从初期形成到鼎盛时期共经历了400多年,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由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围鼓开始走向衰败,就在此时,围鼓“八人班子”的演唱于广大地区消亡,只剩下简单的器乐吹打了。

  据兴山县志记载,兴山人有每年结队朝拜武当山的习俗,因此为围鼓的进入造就了良好的温床和环境。据学者考证:围鼓进入兴山,经由两条路线:一条是从谷城经房县传入,谷城人王兴武授徒房县的李兴善、石天福,石又于光绪年间授徒兴山榛子的甘大荣,甘大荣又授徒大水坑的袁志泉、青山的周玉祥等人,袁、甘等又教了众多的徒弟,于是围鼓在兴山的北部地区流传开来。另一条是从河南传入,河南人老张师傅(人称老张喇叭)授徒保康的王二师、王三师,王三师到兴山教了后坪的古白荣、水月寺的王思举、黄粮的刘兴安三班围鼓。这些徒弟又传授了众多的徒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兴安,他教了水月寺的关启坤、赵德斌、邹家坡的邹志常、高华的梁望根、梁望兴等,这些徒弟又分别教了众多的徒孙,于是围鼓在兴山的东部地区广泛地流传开来。

  建国后,兴山围鼓得到了新生。据文化部门1962年调查统计,五十年代兴山约有15个班子。在文革期间,跌入了低谷,1975年调查 时全县不足9个班子,八十年代后又发展到50多个班子,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经济生活,物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为兴山围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在已有围鼓班子近百了。老者70多岁,小者八九岁,曲牌进一步丰富,并出现了不少新的曲牌,演奏技艺也有很大提高,更可喜的是,近年来,县文化部门和县教育部门联手,选择了一些有较好基础的学校,“从娃娃抓起”来进行兴山围鼓的传承教育工作,兴山围鼓终于到了发展的春天。现如今围鼓在兴山已是“处处闻唢呐,时时听锣鼓”了。

  二、兴山围鼓的乐器特色

  兴山围鼓有着独特的乐器配置和组成特色,其具体构成为:

  鼓一架,音色焦脆。由小鼓、嘣子、鼓梁、鼓杈、担子、鼓绳组成。“八人班子”中的鼓在鼓梁前再加上一个小鼓(或为嘣子)。鼓面直径25厘米左右、高16厘米左右、绑于鼓梁的左侧。嘣子框直径21厘米左右、嘣膛12厘米左右,单面蒙皮,绑于鼓梁的右侧。担子长60厘米左右,两端用绳子连于鼓与嘣子的两端。如下图:

  

  围 鼓

  鼓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现在的鼓和嘣子仍为农村扎鼓匠制作,鼓、嘣盆子用整段核桃木按尺寸画线后将其挖空,然后蒙上牛皮。鼓皮选用4岁以上的水牛皮,以肩胛骨部位的为最好。鼓皮用绳索固定于扎鼓凳上,其间打上一头薄一头厚的楔子,边晒边敲打鼓皮,同时打紧楔子,等鼓皮干好后,再沿鼓缘钉上36根竹钉,将鼓皮固定。

  

大 锣

  大锣一面,兴山围鼓的大锣是一种发音浑厚沉长、余音短暂的专用锣,锣面直径39公分,无锣膛(锣光、锣脐),锣边很窄约1.7公分。据民间老艺人讲,过去以老河口手工打制的大锣为佳,但现在这种锣已不多见,比较讲究的艺人们就将从市场买回的无膛大锣,用钢锯将锣边锯窄,以减少余音和共鸣,作为代用品。

叶 子

  叶子一付,其似道教音乐中的大铙,叶片较平直,叶面直径34公分左右,叶帽圆浑约8公分,发音苏柔。叶子演奏时又手可以舞动。艺人们都知道:“围鼓打得好不好,只要叶子花得巧”,即在演奏中强调叶子的加花和变奏。

马 锣

  马 锣一个,锣面直径约17公分,是通用的形制,市场上普遍有售,一般选择音色低沉者。马锣在演奏中起着掌板(即控制速度)的作用。可以“单打”(一拍敲打一下)也可“双打”(一拍敲打两下)。

唢 呐

  唢呐1-2支或更多,为中音唢呐,一般筒音在G音左右,唢呐吹奏使用八个音孔,故兴山围鼓又被称为“八音子”。唢呐杆现在多为木制,杆长27公分,碗口3公分,碗高12公分、直径13公分,填心长4.5公分,堵片直径4公分。现在均在市场购买,民间也有少数铜质唢呐杆,据老艺人讲,过去老河口出产的铜质唢呐杆最好。

  兴山围鼓的鼓音焦脆,锣音苏旷,苏锣焦鼓的音色乐而不荒,广而不宣,既热烈而又不喧闹,过去有演唱也不会盖唱,故使人久听不烦不累,又传播悠远,别有韵味。

  三、兴山围鼓的演奏特色

  兴山围鼓演奏时将鼓杈叉于腰部或小腹上,鼓担子负于肩上。红喜事或庆典场合,可于鼓头点上两支红腊烛,办丧事时可于鼓头点上两支白腊烛。打鼓者击鼓时双手舞动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包含有手音和手势两种动作。手音是发出演奏曲牌的指令,即“耍调子”,有耍武曲子的“叫头”和耍玩曲及戏曲类曲牌的“点子”两种,俗有“36叫头”、“48点子”之说。现在只收集整理到叫头21个,点子9个,其余已基本失传。手音虽然是功能性的动作,但极大的美化了击鼓姿态。手势是无意义的近乎舞蹈的动作。击鼓手法有拳眼朝上的“正手”、手背朝上的“阴手”和手心朝上的“阳手”三种。鼓槌除了握于大指和食指之间外,还可握于食指和中指之间、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及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在丧事中绕棺演奏时,打鼓者走“跷步”--即走3至5步停一下,一脚 伸出,后跟点地,别一膝微屈,这是兴山“转丧鼓”的典型步法,兴山围鼓借用了过来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

  马锣是掌板的乐器,视鼓的演奏,掌握着乐器的速度、节拍。可以“单打”也可“双打”,不用抛锣演奏。鼓槌和鼓的握槌一样,演奏时双手配合舞动,打出前后左右的姿态。

  叶子在兴山围鼓中的演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演奏主要用搓击,碰击少用。演奏时即兴加花,双手随机舞动。

  大锣的演奏在于操锣(加花)和扪锣,关键是掌握好尺寸(节奏)。

  唢呐吹奏用八个音孔, 不用循环换气法。吹奏技巧主要有花舌音、气拱音和滑音。哨子的含法有平放与竖放两种,哨子较硬,多用平放的含法,哨子较软,为避免堵音多用竖放的含法。两支唢呐吹奏时,吹“宫调 (筒音作RE)”限于音域,只能同度吹奏。吹“平音”或称“平调(筒音作SOL)”多用隔一个八度的音高吹奏,俗称“上下手”、“老配少”。“平音”在低音区吹奏,称为“满手”或“下手”,“宫调”在高音区吹奏称为“上手”。“满手”起音的曲牌称为“正”的,“上手”起音的曲牌称为“反”(或翻)的。例如曲牌《雪花飘》,“满手”起音的叫《雪花飘》,面“上手”起音的则叫《翻手雪花飘》或《雪花飘反手》了。

  兴山围鼓在行走演奏时,其队列次序是有规定的。过去由于道路狭窄,多为单列行走,其次序从前至后是:围鼓、大锣、叶子、马锣、唢呐。在道路宽阔的地方也可成双列或三列行进,双列的队列次序是:第一排鼓(位于左边)、大锣,第二排马锣(位于左边)、叶子,第三排唢呐。三列的队列次序是:第一排叶子(位于左边)、大锣(位于右边)、鼓(位于中间),第二排马锣(位于左边)和两支唢呐。

  四、兴山围鼓的曲牌特色

  兴山围鼓的曲牌非常丰富,一个围鼓班子,一般都可以演奏一百多首传统曲牌(同一曲牌在“宫调”与“平音”两个不同的调高上演奏,唢呐旋律稍有不同,锣鼓伴奏也微有差异,艺人习惯将它们算作两首曲牌)。兴山围鼓曲牌之所以如此丰富,在于它有着极其宽度的包容量,由于它产生于民间,特别是根植于农村这块沃土,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胡能广泛地容纳歌曲、地方戏曲、道教音乐等姊妹艺术来丰富自己。实际上,兴山围鼓曲牌的数量无法精确统计,这是因为,“只要能唱的,就可打围鼓”,兴山围鼓艺人皆谙此道。

  总的看来,兴山围鼓曲牌不外三个方面:主要是当地流行的民歌(传统曲牌)和现代歌曲,其次是地方戏曲,再就是道教音乐中的耍曲。兴山围鼓艺人将曲牌分为玩曲和武曲子两类,我们根据曲牌体裁和来源将其分为玩曲、戏曲和武曲子三大类,即把来自戏曲的曲牌从民间分类的玩曲中划分出来单独列为一类。

  玩曲类是兴山围鼓的主要曲牌,数量最多,都是来自各地的民歌小调,“将民歌旋律化成喇叭曲,再拿来打围鼓”是艺人们皆知的手法。其关键在一个“化”字,将民歌旋律器乐化,以利于唢呐性能的发挥、技巧的运用和锣鼓的演奏。其手法主要是旋律加花、变奏、扩充处理和加上“接风捶”的收束式(即补充终止)。因此可以说,兴山围鼓的曲牌,加上演化现代各类歌曲的话,可谓不计其数,只在于艺人的音乐水平高低了。此类曲牌多为单个演奏。

  戏曲类主要来自兴山花鼓戏以及小量陕南花鼓戏(八岔子)和鄂北花鼓戏的唱腔。戏曲类的曲牌多串联起来演奏,形成一个连缀体,构成一支“大曲”。它们的连接有一定的程序,如:《四平头子》(徵调式)——《四平》(徵调式)——《乔大娘》(羽调式)--《打腔》(煞声于商音)--《补丁(一)》(徵调式)--《补丁(二)》(商调式)——《放流(又称撩子)》(徵调式煞于宫音。它并不属于花鼓戏范畴,这里将它借用过来,以造成结尾高潮的声势)。有的还在其间插入《陶腔》、《啦呱腔》、《八岔子腔》、《订缸》等。这种结构庞大、复杂、调式色彩多变的“大曲”,在多为短小结构的兴山围鼓曲牌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武曲子类武曲子又称神曲子,其数量不多,仅有30多首,是兴山围鼓曲牌中的珍品。能够吹奏多少首武曲子,是衡量围鼓艺人水平 的一个标准。武曲子来源于首乐的“耍曲”,在隆重的场合一般都成“排”(五首曲子联在一起演奏称作“一排”)演奏。它在艺人的心目中具有神秘感,认为它有“神气”,演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吹错一个音,不能打错一捶锣,否则就没有神气。一般只能于特定的场合演奏,例如,在武当山可尽情吹奏,意为娱神;在喜事中,新娘出门上轿 时可吹奏一排,意在驱除“煞气”(民间传说,姑娘出嫁时身上带有娘家的“煞气”)。有的还在新娘进夫家门时吹奏,意在乞求神灵庇佑新人百年好合,家庭平安;在丧事中,夜间守灵、出殡上山时可吹奏一些,意在超度亡灵升天。平常是不能随意吹奏的,否则会得罪神灵。成排演奏的武曲子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民间流传了很多有关演奏武曲子时神奇故事。

  锣鼓与曲调的配合也分三种形式:一是包锣,锣鼓从头到尾都跟随曲调演奏,锣鼓将整个曲调都“包”了起来,故称为“包锣”。它气氛热烈、欢快,多用于热闹场合;二是半包锣,锣鼓只是在曲调的局部加以演奏,有的将整个下句包上,有的只包一、二个小节。这种形式清幽中显出热烈,热烈中透着清幽;三是不包锣,除间奏外,整个曲调都不伴以锣鼓。这种形式显得清幽、恬淡。

  五、兴山围鼓的经典曲目

  1、打击乐的特殊节拍节奏

  硬三槌:3/4 拍 ◎××◎ ××◎

  跳三槌:3/4拍 ◎ ·×◎ ××◎

  硬四槌:4/4拍 ◎ ××◎ ××◎ ××◎

  跳四槌:4/4拍 ◎ ◎×◎◎ ××◎

  单七子:3/4、4/4拍 ◎ ××◎ ××◎ |×◎◎ ××××◎ ‖

  双七子:3/4、4/4拍 ◎ ××◎ ××◎ |×◎×◎×××◎ ‖

  大挽板(结局): ◎ ××◎ ××○ ○ ◎◎×××◎ 0

  2 7 65 6 72|6· 5|3 2 35 3|20 ‖

  (乐器符号说明: ◎ 大锣, × 叶子, ○ 马锣,丁为小鼓,冬为大鼓)

  2、经典曲目简介

  《丁点儿》

  2/4 中速 舒缓地

  5·65 6|53 22 |3 262|7 656. 7|5 676‖

  (第一板)

  3 56765|35235|65352|65352|5. 32 5|3 23 2 ‖

  《月望郎》

  2/4 中速 舒缓地

  65352|65352|6 56276|765· |◎ ××◎ ××|◎ 6535|

  2 325.3|2◎ ××|◎ ××◎‖6535232|67 56|6756. 7|

  5 676 5|3 235. 3|25 3 2|32 · ‖

  《张先生教学》

  2/4 3/4 中速 欢快

  ‖: 2 3 2 |2 7 65 |2 7 67 6 5|35235|53232· ∶‖

  (演奏时第一板 单七子; 第二板重复一次后为双七子)

  《王大嫂》 (又名肚儿疼)

  2/4 欢快 抒情地

  2 3 25 | 2 3 25 |1()6 53 5| 32162 | 2 3 25 |2 3 25 | 1()6 53 5|

  王大嫂,王大嫂,肚儿有点疼(拉啊),王大嫂,王大嫂,肚儿有点

  32162 |(跳四槌)‖:1()6 53 5|32162 ∶‖‖:32162 |12352.6|

  疼(拉 啊)。 肚儿 有点 疼拉 啊, 拌胡椒 面, 喝开 水,

  1 12 65| 1 6 565· ∶‖

  喝了就好 了, 好了 好 了。

  (第二板单七子,第三板在反复时演奏双七子)

  《梳妆台》

  4/4 欢快地

  3 25 326756|2 32 76756|2 762 .76 76765|3 2 35 .32 — |

  ‖:2 .35 3 562 |7 653 56756|2 762 .76 76765|3 55676. 75.3|

  2 53232· ∶‖

  (第一板全奏、包板,曲毕为单七子)

  《掐菜苔儿》

  2/4 中速 幽雅地

  (2 .37 76|56756 |6.73 5|1 165)|66612 |2 .76|2 .76|

  627 65|6 76|6 76765|5.656|76765 6|5 675 6|6 73535|

  35675 53|2 32|23235 5|23235 5|7 765672|6.73335|

  6753232|2 — ‖

  《武曲头》

  2/4 3/4 欢快地

  ‖:1 653535|6 535|35615|(◎ ××◎ ) |35356165|35615 35|

  65235 |(◎ ××◎ )∶‖‖:6 56 |2 53 52|3276532|

  6 5 62 76|5 676 5|(◎ ◎×◎|◎××◎ ) ∶‖

  6 56 5|6 5 615|(◎ ××◎ ×◎)|6 56 5|

  6 535|(◎ ××◎ ×◎) |1 . 65|(◎ ××◎) |

  6 535|( ◎ ××◎)|1 ◎ |5◎ |

  1 6 53 5|6 5 615 ◎ ◎|×◎◎ ××◎ ‖

  兴山围鼓在民间器乐中有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兴山民间器乐除了围鼓外,还有六人班子(六音子)、八文班子(呜音)、火炮家业、叫点子,但唯围鼓是尊。六人班子只用于娶亲,八文班子只用于送葬,唯围鼓是全功能的。六人班子设座于大门外屋檐下(接客吹奏),围鼓座于正堂的上首中央。坐席吃饭时,围鼓艺人要坐上席,故艺人中戏说:围鼓是老子,六人班子是儿子,八文班子是孙子,火炮家业和叫点子就更排不上号了,由此可见,兴山围鼓在民间的地位。

  兴山围鼓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它能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是它的又一重要特点。由于它有演化民歌的功能,所以无论什么歌曲一经面世,立马可以在兴山围鼓中出现,这也正是老百姓喜欢围鼓的一个重要原因。兴山围鼓正是因为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喜闻乐见,常演常新,它才能够深深地植根于兴山人民的心里。

  参考文献

  1、《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兴山卷》,主编 邹志斌;

  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兴山围鼓》;

  3、《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主编 史新民;

  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视专题片《兴山围鼓》;

  5、兴山外国语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兴山围鼓》,主编王万星 刘祖勇 陈金泉等。

  作者单位:湖北省兴山县教育培研中心

  作者简介:中学音乐高级教师,艺术教研员。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宜昌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宜昌市昭君文化研究会会员。兴山名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有代表作《我和共和国同龄》、《香溪情歌》等歌曲作品30余首发表或获奖,有论文《试论背景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兴山情歌考》等100余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