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昭君和番》民间长篇叙事唱本的传承与演变

日期: 2019-09-02 09:28:14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昭君和番》民间长篇叙事唱本的传承与演变

作者:甘发根、饶晓敏

【摘 要】成书于清代的《双凤奇缘》在兴山县曾广泛流传,被民间艺人改成唱本,整理成抄本,在民间讲唱传播至今。《昭君和番》唱本的抄本的发现和整理填补了民间文学说唱艺术的一项空白,其功不可小视。

(一)

  在三峡地区,尤其是在兴山、秭归、神农架、巴东等地区,民间一直流行着同一版本的故事,这个故事在这一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很多民间艺人都能绘声绘色的讲叙这出故事,他们称之为《双凤奇缘》,又叫《昭君和番》。即使当地普通民众也能大概敷衍陈述故事情节。为了和历史书籍中记载的诸多昭君故事相区别,说的是王昭君和番、赛昭君破番的故事。故事从王昭君和汉王同时做了一个梦,二人梦中相见,情意绵绵为开始,继而汉元帝派毛延寿到越州选美女王昭君入宫。毛延寿选得绝色美女王昭君,因索贿不成,将王昭君眼堂点下滴泪痣,设计将王昭君打入冷宫,另以美女鲁金定代之。后毛延寿的诡计被揭穿,鲁妃自杀,汉元帝得以专宠昭君。毛延寿见阴谋败露,畏罪逃往番邦,且向番王献上王昭君美女图。于是番王发兵攻汉,索要昭君入番,汉王无赖,忍痛以昭君和番。昭君到了番邦,借番王之手除掉了奸贼毛延寿。王昭君最后自投白洋河,以死保全了名节。昭君死后留下遗愿,让妹妹赛昭君再嫁汉王,于是昭君之妹赛昭君被招入宫,被册封为皇后。番王再次兴兵伐汉,赛昭君得异人传授,大破番兵,凯旋回朝。赛昭君喜生太子。这段王昭君和妹妹赛昭君两人同时侍汉帝的故事,被称之为双凤奇缘。现就核心典型情节介绍如下:

  一是王昭君与汉王做了同一个梦,二人梦中相识,前世缘定,刘汉王承诺迎昭君入宫伴君。

  民间抄本内容节选如下:

  闲下无事谈古今,双凤奇缘一段情

  ……

  八月中秋是佳景,父母三人花园进,

  饮酒赏月散精神。昭君饮罢进房门,

  和衣倒在牙床困。梦魂一游到帝京,

  御花园中会汉君。他把美人一声叫,

  你家住在何州城?姓什名谁说我听,

  不知婚配未婚配?选进西宫伴寡人,

  不知答应不答应?

  二是毛延寿遵旨去民间寻找昭君。毛延寿的轻慢态度与昭君的刚直形成鲜明的对比,昭君因不肯贿赂毛,因此结下怨恨,为毛延寿丑化王昭君埋下了伏笔,揭开了昭君悲剧命运的序幕。民间抄本内容节选如下:

  昭君来在中堂里,叫声父母问根底,

  所为何事哭悲啼?爹爹见问不瞒情,

  朝中差了毛大人,今日来到越州城,

  挑选美女伴当今,皇榜张挂在四门,

  单要昭君进朝廷。

  ……

  王忠夫妻痛伤心,本当报上儿的名,

  父母年老靠何人?

  两腿打的血淋淋,叫我怎么不伤心。

  三是昭君进宫以后毛延寿在昭君画像上点了滴泪痣,昭君未被选上,冷落在冷宫。毛设计另选鲁金定代之。民间唱本在这一章节里是非常重要的。唱本通过昭君叹五更,深深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不幸。叹自己身陷冷宫,美梦难成;叹过去快乐时光难再,今非昔比;叹父母养育之恩,无以报答;叹毛贼可恨,上当受骗;叹亲人难见,亲情难以表达。然后又用六段的内容以三黄女采药、韩湘子修行、雪梅为夫守灵、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批评汉王的无情。唱本中的昭君叹五更在兴山很多文学样式中都有体现,成为大众说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抄本的内容如下:

  眼堂点下滴泪痣,进京贬入冷宫门,

  看到老夫显本领,连你父母也充军。

  ……

  吩咐孙赵两差人,再到别处去打听,

  另选佳人献当今。孙龙赵虎领了令,

  瞬间来到鲁家村。有心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鲁家有个女钗裙,

  名字叫做鲁金定。年方二八正青春,

  美貌端正无比论,果然比花花解语,

  不亚王氏女昭君。

  四是昭君被迫和番。在这一章节里,通过昭君的口深切的表达了与汉王短暂的爱情甜蜜,远嫁番邦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为了江山社稷,昭君别汉王,辞父母,出汉宫。“怀抱琵琶马上弹,声声哭出玉门关”。一个“哭”字贯穿始终,叫人听得伤心落泪,柔肠寸断。

  民间抄本的内容如下:

  昭君取出龙泉剑,汉王一见心胆颤,

  保住美人叫苍天。你今一死不要紧,

  孤王江山坐不稳。

  尽忠保国往北行,寡人一定不负心。

  君臣正在讲恩情,边关文书又来临。

  若要迟迟不动身,

  番兵又要打进城。汉王无耐把期定,

  二月十九到雁门。昭君哭死在尘埃,

  好长时间才还魂。

  五是昭君保守名节,跳黑河自尽。(又名白洋河)在这一章节的内容里,抄本叙述了昭君在番十六年的生活。昭君得神力相助,得紫霞仙衣使番王不得近身,保全了名节。番王怒斩毛延寿也是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抄本再次以昭君叹五更表达内心的幽愤。叹番王为自己两度兴兵犯汉,双方损兵折将,百姓受苦;叹毛贼献图可恨,使自己身陷异邦;叹自己与汉王恩情倘在,藕断丝连;叹番王重情义,不知内情;叹自己命苦,忧思成疾。抄本以番王叹五更深深表达了对昭君的爱慕和思念,以及后悔之情。

  民间抄本内容节选如下:

  谁知奴是烈女行,岂肯将身伴牛羊。

  终日独坐泪两行,牧马悲鸣添愁伤。

  身投江中丧鱼肠,今生难得见汉王。

  ……

  轻移莲步浮桥上,手扶栏杆四边望,

  长江后浪推前浪,祭礼摆在桥头上,

  炉中焚起三炷香,祈神保佑二爹娘,

  无灾无难报安康。不能生养和死葬,

  云山漂流空思想。女儿在此辞家乡,

  卫国捐躯伤北邦。

  五更想妻如刀割,狠心冤家丢下我,

  朝思暮想难得过。也是孤王一时错,

  不该去到白洋河。

  望山烧香有几多,亲自还愿有几个。

  这正是:堰下鱼儿放下河,天边雁儿配鹤鹅,

  双手捶胸又跌脚,一十六年无下落。

  六是王昭君的妹妹赛昭君被选入宫,得天神相助击退匈奴。

  七是赛昭君与汉王再结姻缘,为汉王喜生太子。

(二)

  在兴山县的田野调查中,与我们讲述昭君和番故事的村民如王作章、李作权、王昌俊、王菊清、刘庭华、刘庭国、陈光仕等等叙述的故事大体是以上情节,或增或减,都在以上范围之类。很明显,村民讲述的故事明显受到过文人小说的影响,诸如画工丑图的情节最早记载见于《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西京杂记》成书于魏晋时期,记录了西汉时期的逸闻趣事。鲁迅先生称之为:“若论文学,则此在古小说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画工丑图”的故事情节在昭君历史传说故事中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社会政治腐败之下,钱权当道,人才埋没的现实,这个情节一产生就成为普遍赢得了文人的心灵契合和感情共鸣,也打动了社会中同处于弱势群体的心灵,成为昭君故事讲述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有着家国危难的背景,民族情绪强烈,选择了元帝和昭君的爱情作为主题线索。这个故事中设定了昭君投河殉国的情节,对后世昭君故事的影响甚大。“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是昭君故事演变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昭君故事的初步定型。此后的昭君故事大多沿着《汉宫秋》所描写的路数,在缓慢地渐变。”当我们沿着时间线索往后追寻,明代出现有传奇《和戎记》,故事情节和《汉宫秋》诸多类似,在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恋情上写的更加缠绵悱恻,还写到了汉元帝与昭君妹赛昭君续婚的情节。清代的《双凤奇缘》故事情节是历代昭君故事的整合,以上提及的各种情节都在书中。在逐步的对比和民间采访中,我们发现民间流传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和小说《双凤奇缘》文本的内容上极其相似。

  小说《双凤奇缘》成书于清代中晚期,其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嘉庆十四年〈1809〉忠恕堂藏版本。序署“嘉庆十四年春月上浣之三日,雪樵主人梓定”,有图像十六叶,图赞各占半叶。藏英国博物院,缺六十五至八十六回。该院所藏另一刻本分八卷,缺卷一,板心刻“昭君传”三字,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尚有嘉庆二十四年序玉茗堂刊本,藏日本天理图书馆,道光七年霞建文瑞堂刊本,藏北京图书馆,另有道光二十一、二十三年刊本以及三种光绪年间本。199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仍然依据以上版本整理,全书共八十回。全书对昭君和番、赛昭君破番的故事叙事完整,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充满神话传奇色彩。它对三峡地区昭君文化的传承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清以后小说《双凤奇缘》在三峡地区流传之广是毋庸置疑的,对后世民间艺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说小说《双凤奇缘》是昭君和番民间唱本的蓝本和重要依据。

  兴山县民间流传的昭君和番传说来自于小说《双凤奇缘》,我们认为有以下理由:一是村民讲述的故事情节和文本基本吻合,也就是上文列举的五大核心故事元素。二是村民讲述故事的独特细节和文本相同,例如:村民讲述的故事的开篇即:“刘汉王梦见了民间的一位陌生女子,定下良缘。”和文本是完全一样的。三是文本故事的传奇性符合民众的口味,例如书中的情节:“九天仙姑赠神衣给昭君,旁人不得靠近,昭君保持了贞洁。”“鸿雁万里传血书”“赛昭君领兵出战,击败匈奴,也有仙人帮助。”万建中先生曾提到传奇性是民间传说之所以能得到流传的重要原因。“传奇性是通过奇情异事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给予观众强烈的想象冲击,是民间传说特有的一种叙事话语。”

  此外,在田野调查中的意外收获夯实了我们的这种观点。在与当地的民间文艺爱好人士苗明君聊天时他曾说到:“小时候有一本关于昭君和番故事的书,是民间的手抄本,书中的内容已经记不得了。小时候也听过当地讲昭君和番故事的,也就是现在讲的这些。这本书被人借走后就丢失了。可惜的是不知道书里到底写了哪些故事。”这说明兴山县确实存在过昭君故事的民间文本,无独有偶,地方文化工作者蔡长明曾在民间收录到一本抄本,书里有的字迹有些难以辨识,书名为手写的《昭君和番》。笔者对此书经行了整理,整本书共有二百七十一小节,每节五句到十三句不等,每句为七字韵文。整本类似民间讲书者的手稿文本,开篇便是:“闲下无事谈古今,双凤奇缘一段情,前任传于后人听”,故事的情节和《双凤奇缘》极为相似,可以看做是《双凤奇缘》的改编本。而我们从兴山县民间流传的有关王昭君的五句子歌谣如《王昭君叹四季》、《昭君去和番》、《王昭君闹五更》、《刘汉王叹五更》中,竟发现和这份手抄本的内容有诸多相似之处。有些甚至就是重复的语言。如《王昭君闹五更》:“一更里来想当初,梦魂远游到京都,汉王百般宠爱奴,指望与你结缘罗,狠心冤家丢下我……”而民间抄本《昭君和番》里第五十节也有昭君叹五更:“一更里来想当初,梦魂一游到帝都,汉王百般调戏奴。指望与你结丝罗,如古琵琶永调和,狠心冤家撇下我,不念奴家受折磨,每日冷宫里面坐,伤心泪眼流成河,黄花少年要几多,一阵思想如刀割。哭声汉王奴哥哥,何不放奴出落网。”民间歌谣更为简洁,内容几乎相同。在蔡长明收集的五首关于昭君的五句子歌谣中我们都能在抄本《昭君和番》中找到相应的段落。民间歌谣是保存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兴山县与巴楚情歌一衣带水,在唐代中叶开始在巴山楚水一带就有着《竹枝词》这样的民间歌谣了。因此民间传唱中也保存了历史记忆。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成书于清代的《双凤奇缘》在兴山县曾广泛流传,被民间艺人改成唱本,整理成抄本,在民间讲唱传播至今。

  产生于清代的《双凤奇缘》不仅因为在时间上和现在最为接近,在故事内容上又表现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更深层的社会原因,则是当地民众的接受心理和感情取向。在这个故事文本中,王昭君的形象是完美无缺的。她保守了名节,以身殉国。她不媚权贵,保持着高洁傲岸的个性,她孝顺父母,看不惯毛延寿的颐指气使,当父亲受到毛延寿欺凌后,她硬是设计要毛延寿屈膝拜倒在面前。她对故乡有深切的怀恋和感情,在冷宫中叹五更时处处流露出对家乡故园的思念,感情真切动人。她不仅是一个外在美貌的佳人,也是一个内心坚强的女子,她最终处罚了毛延寿。她的妹妹借助神力打败了番邦,卫国有功。更有趣的是,在兴山县,昭君村对面确实有一个鲁家坡,而文中也提到在昭君故里的另一位女子鲁金锭,贿赂了毛延寿得到推荐,受到恩宠的。如此的巧合使得当地的群众对此故事更加相信。而昭君始终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她不仅美貌让人喜爱,更是性格坚毅令人尊敬,在当地的县志中,她被记在烈女篇中,可想而知民众对她名节的看中。因此书中的昭君形象这是当地民众最能接受的。《双凤奇缘》的作者雪樵主人在序中说《双凤奇缘》:“奇莫奇于有才有色,虽颠沛流离,不改坚贞之志,能武能文,虽报仇雪恨,自全忠义之名。非特此也,前因梦而咏好述,能使芳魂归故土,后因梦而歌麟趾,犹是骨肉正中宫,乃知二难会称于女子者固奇,两美兼收于一君者尤奇。”

  基于传奇性的故事情节以及当地民众对昭君名节的看中,这个故事才能在此地受到喜爱并广泛传播。多年从事民间田野调查的地方文化工作者蔡长明感概道查的地方文化工作者蔡长明感慨道:“兴山县人民还是最喜欢《昭君和番》的故事。”上了年纪的村民特补充强调:“当时主要是朝廷里有奸臣,昭君才被陷害哩,她有骨气,后来是投了河……

  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王昭君被国家权威明确正名为“和平使者”“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物,官方的话语权赋予她正统荣耀的地位时,民间立场却仍然保留着传统记忆里的“不认同”。国家文学艺术领域在塑造全新的昭君,一定要为王昭君抹去眼泪,成为肩负“和平重任”的女子,而在昭君故里的民间,人民只是同情昭君远嫁的命运和维护她忠贞守节的完美人格。

  (三)

  《昭君和番》的民间抄本的发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我们目前收集的抄本来看,有三、四种不同的抄本。一个是蔡长明先生在神农架收集来的。它的流布主要是在兴山县的南阳镇和神农架地区。由此可以看出它的传播面是很广的,民间艺人在传唱的过程中多与这个抄本有关。该抄本共有217小节,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而在传唱的过程中,兴山县与邻近的秭归县又有很多的不同。原兴山县文化局长张代久七十年代下乡的时候在兴山县古夫镇古井坪村收集了一本《双凤奇缘》的民间抄本,这个抄本是一个叫王家佩的秭归人1964年抄录收藏的。当时他45岁,他带着这个抄本到兴山县古井坪村一组铜锣坪做了上门女婿。1995年76岁时病逝。这个抄本的流传在秭归、巴东一带有一定的影响。全书250节,每节10-20句不等,每句7个字。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但核心故事与前后两个抄本惊人的一致,没有大的出入。第三个抄本是古夫镇古洞村村民万常朝收集的。万常朝今年76岁。经他介绍,古夫、榛子、黄粮、高阳等县内的民间抄本以及保康等地的抄本大多是从这个抄本衍生而来的。他的父亲家有藏书上千册,文化革命的时候被当成“四旧”销毁了,很是可惜。解放初几个爱好说唱的民间艺人在他家抄过此书,黄粮镇百城村丁家湾的彭光固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原始的抄本现在在彭的儿子彭运成手中。这个抄本是用草纸小楷抄写的,字迹工整,被民间艺人们称为“草版”。全书200多节。每节10-15句不等,每句7个字。叙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其流布广泛。兴山县内,邻县的保康、房县等地,神农架的部分地区都与这个抄本有关,虽然在叙事上比前一个更加完整,情节也更加生动。但主题事件没有大的出入。

  《昭君和番》的民间抄本的发现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巨大力量。千百年来,兴山人民用自己独特的形式传承昭君文化,受众广泛,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昭君的人品也是兴山人民口口称赞的典范,正因为她根植于民间,是一个普通的“良家子”,所以深受兴山人民的喜爱。对于她的遭遇深表同情。“乡人怜昭君,筑台而望之”。这个“怜”不是可怜的意思,而是“同情”,“爱怜”的意思,是“心疼”的意思。对昭君的这个思想在三峡地区尤其是在兴山人民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甚至是偏执的。

  《昭君和番》的民间抄本的发现丰富了昭君文化的传承样式。我们知道在昭君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历史上的官方传承主要是志书、文人诗词、歌赋、小说、散曲、说唱艺术、戏曲等;而民间的传承主要是靠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民间说唱艺术来完成的。民国以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传承手段的现代化,使昭君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使传承变得更加快捷。而传承的样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志书、文人诗词、歌赋、小说、散曲、说唱艺术、戏曲、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民间说唱艺术等样式外,新增加了很多的传承手段。电影、电视、书画、摄影、雕刻、邮票以及主流媒体网站、重要的节庆、节事活动、高层论坛、旅游促销等等。在众多的传承样式中,我们注意到单就说唱艺术而言,汉代自《昭君出塞》乐曲以后,我们收集到的作品就有近50种,近现代的鼓词也有20多种。而戏曲则多达上百种。但是在民间传承这个领域,民间艺人依靠抄本代代相传的方式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人们在茶余饭后,劳动休闲之时都会唱上几段,尤其是在村里死人闹夜时,人们称之为赶歌场,上得场的歌师傅都是能歌善唱的能手。这个唱本是必不可少的材料。这种传承方式为昭君故里的人民所喜闻乐见,使得昭君文化的传承在昭君故里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昭君和番》唱本的民间抄本的发现充分表达了故乡人民对昭君的深切怀念,表达了兴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同时也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痛恨和鞭挞。兴山人民从骨子里认为,好人会有好报,邪恶终会受到惩罚这样一种道德观和人生观。相信正义终会战胜邪恶。

(四)

  唱本唱本,以唱传本。《昭君和番》是靠说唱进行传承的。其唱腔主要由2个方面组合而成。一是沿用兴山地花鼓中原有的山歌和民间小调,如《闹五更》、《梁山伯与祝英台》、《劝世文》、《叹五更》等。二是原汁原味的兴山丧鼓调,这个调式和唱腔流布非常广泛,兴山民间说唱艺人都会这个唱腔。黄粮镇的陈家珍老人,今年80岁,她一生与这个唱腔接下了不解之缘。她从10多岁学习这个唱腔,一唱就是60多年,现在她的姑娘、孙子都是她的嫡传弟子。这个唱腔被称之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被国务院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

  《昭君和番》传唱的形式,有以下3种。一是丧歌。加有伴奏,伴奏比较简单,一面小鼓,多为转丧。因演唱多在夜间,为办丧事闹夜而开的歌场,所以又叫丧鼓调。这个小鼓的作用主要是烘托气氛,掌握节奏。这个场面的烘托,使得唱腔悠扬婉转,如泣如诉,使听者共情,潸然泪下。《昭君和番》唱腔如《劝世文》腔,伴奏有锣、鼓、镲和唢呐,坐丧由一面牛皮大鼓伴奏;鼓的作用主要是烘托气氛,掌握节奏,一段一唱,亦鼓亦歌,其唱腔幽怨婉转,使人动情。山里人生活很苦,情感丰富,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渠道倾诉,只好借用这种曲调,把王昭君的身世和内心的苦闷融合到一起,对人世间的不平表达出一种抗争。二是薅草锣鼓。薅草锣鼓中常常打书唱本,《昭君和番》属首选唱本。三是家传小唱。寒冬腊月农活休闲,夜深无事,一家人围着火笼,一人唱,几人和,自娱自乐。

  我们在调查中,对这个唱腔进行了录音整理,用现代音乐记谱。然后再让没有接触过这个唱腔的人来识谱。但总达不到民间艺人的水平。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唱腔的口口相传。外人难以掌握,只有艺人们才能领会。

  我们在调查中,对这个唱腔进行了录音整理,用现代音乐记谱。然后再让没有接触过这个唱腔的人来识谱。但总达不到民间艺人的水平。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唱腔的口口相传。外人难以掌握,只有艺人们才能领会。

(五)

  《昭君和番》唱本的抄本是兴山民间艺人的一种再创造,是一种民间文学的独特样式。它在传唱的过程中忠实了原著小说《双凤奇缘》,但也进行了大胆的再创造。这些为丰富昭君形象,传承昭君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有几点于史实不符的值得我们注意。

  一、抄本把故事的发生地演义在越州城,昭君的父亲是王忠,母亲姚氏,妹妹塞昭君。这些是与史实不符合的。昭君故里是现在的兴山县,这是没有疑问的。昭君的父亲王穰、又有王襄一说。历史上已有定论。母亲周氏,妹妹塞昭君皆属文人创作。

  二、抄本中的人物如李广、李陵、苏武等非为元帝时人,他们有的相隔几十年,有的甚至相隔上百年,而抄本却将他们强合到一起。史实则多有混淆。

  三、王昭君在北地呆了16年,16年后塞昭君20岁被招入宫,塞昭君生辰不详,不可信。再者汉元帝实际在位是前49年——前33年,在位16年,病卒于长安未央宫,终年42岁。也就是说王昭君出塞的当年汉元帝就驾崩了。不可能16年后和塞昭君再续姻缘。

  当然以上这些,我们没有必要把它当作暇眦来过多的指责。因为它毕竟是兴山民间艺人的传唱文学,不是历史,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昭君和番》唱本的抄本的发现和整理填补了民间文学说唱艺术的一项空白。其功不可小视。

  (全文发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语文学刊》2017第6期)

  2016年长江出版社三峡图书中心、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昭君文化研究论文集》收录

  

作者简介:

  甘发根,男,1961年生,文学学士,经济学研究生,心理咨询师,全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学会昭君文化研究会会员,三峡大学昭君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兴山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著名专著《世纪回眸·昭君文化研究与传播大事记》《昭君和番》《苦旅》《日本印象》《国香兰草》《我国风险投资初探》《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养》等6部,主编了《昭君文化研究论文集》《青山绿水铸师魂》等6部;参与编著了《文体列锦》等5部;现供职于兴山县政协。

  饶晓敏,女,生于1985年,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供职于上海。曾发表学术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