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冢情深 胡汉意长 千秋昭君 文化绵长

日期: 2019-09-23 15:56:33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峰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9月,朵朵低云漂浮在内蒙古纯净明丽的天空。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南9公里外的昭君博物院,迎来了祖国来自四面八方的热爱昭君文化的书画界朋友。昭君文化以其强大生命力在内蒙古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昭君文化研究会更是凝聚了一群热爱并研究昭君文化的有识之士。

  9月21日、22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塞上昭君主题书画展暨昭君文化论坛”在昭君博物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相继展开。呼吸着大自然新鲜的空气,踏入博物院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浅红高大、显示汉代建筑风格的石砌门阙。与大门正对的是位于广场南侧的一堵长10米、高6米的花岗岩大型浮雕“嫱云”照壁,沿着200多米长的甬道,两边排列着诸如:牛、羊、驼、鹿、虎,名为“石像生”的12对兽形石雕像对称排布,雄壮生动,既体现了汉代墓葬之传统,又具有北方的民族特色。它们静静陪伴昭君,一同扎根在茫茫草原。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塞上昭君为主题的书画展在昭君博物院的举办让各地的书画家身逢其境,让他们感受到了他们笔下创作的昭君,在这里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多创作的灵感。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塞上昭君主题书画展现场。

  昭君文化论坛现场。

  书画家、专家、学者齐聚昭君文化论坛。

  来自北京的画家陈宝亮以油画和人物画见长。这次,他也与他的作品一同来到呼和浩特,来到他画中昭君策马扬鞭一往无前,埋撒青春又安静沉睡千年的地方。“昭君在以往的画像中都是穿着红斗篷,抱着琵琶,悲悲切切的样子,但我认为那是昭君早期的形象。昭君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我认为早期的思乡形象不能完全代表她,她在这里生活了那么久,一定有更多的性格”,陈宝亮说,“我的画中表现的是昭君和单于外出打猎的场景,昭君目光坚毅望向前方,表现出的勇敢、笃定,一往无前,我认为这是昭君在塞外中后期的性格形象。”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必武的题诗在历史的高度上肯定了昭君出塞的意义和价值,昭君出塞反映了各族人民和平安定的美好心愿。千年来,文人墨客赋诗填词,各抒己见,画家用画笔,作家用文字,描述着他们心目中的昭君形象。

  在昭君文化论坛上,专家、学者相聚昭君青冢所在地呼和浩特,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区域文化资源特色,到历史文化追寻与探微、文化创意与旅游深度结合,大家各抒己见、各领风骚。对昭君文化的挖掘、整理、演化方面的交流与探索纵横开阖,也打开昭君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更是站在当下的角度,以期探索出精进昭君文化并与文旅结合之路,让昭君的传说故事,从历史走到了今天。

  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土从,伴随光影的移动,暮景时有变化。昭君博物院中王昭君的美丽身影被这光影缩短又拉长,年复又一年。正如昭君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记王占荣所说,画家、艺术家,有他们的方式表达昭君的美,以艺术的形式讲述昭君的故事,传播王昭君的民族团结精神,弘扬昭君文化。

  夕阳下,昭君和单于骑马并肩联辔而行,二马相依相偎,情意绵绵,这一切似乎在印证,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丰碑。

   记者:王坤

   转载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